缩略词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菌核病(Sclerotinia spp.)的危害 | 第12-13页 |
·核盘菌的寄主范围(Host Range) | 第13-15页 |
·核盘菌的侵染循环(Life Cycle) | 第15-16页 |
·菌核病的病症(Symptoms) | 第16-17页 |
·核盘菌的形态学特性(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第17-20页 |
·生化成分与致病机理(Biochemical Compounds and Pathogenesis) | 第20-22页 |
·菌核病的防治(Control of Sclerotinia Stem Rot) | 第22-26页 |
·菌核病的分子鉴定(Molecular Determination) | 第26-28页 |
·真菌群体遗传(Fungal Population Genetics) | 第28-29页 |
·菌核病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不同菌核病分离物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 第31-49页 |
1.引言 | 第31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31-35页 |
·菌核病分离物和菌核来源 | 第31-32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2-33页 |
·菌核病分离物的分离和纯化 | 第33页 |
·菌核病的形态学和菌落生长速率检测 | 第33-34页 |
·在液体培养基中菌核病分离物的继代培养 | 第34页 |
·HPLC鉴定草酸(OA)含量 | 第34-35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5-47页 |
·菌核病分离物的分离和纯化 | 第35页 |
·菌核病菌落形态学特性差异 | 第35-40页 |
·菌落的生长速率差异 | 第40-41页 |
·菌核的大小和重量差异 | 第41-43页 |
·不同菌核病分离物形态学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6页 |
·液体培养基中菌核病菌落的形态学差异 | 第46页 |
·离体条件下草酸分泌量的差异 | 第46-47页 |
4.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不同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田间反应 | 第49-59页 |
1.引言 | 第49-50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50-52页 |
·材料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2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油菜菌核病的主要病症 | 第52页 |
·不同菌核病分离物的致病性评价 | 第52-54页 |
·不同油菜品种的病情指数和病斑长度分析 | 第54-56页 |
·不同试验小区对菌核病分离物的致病性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菌核病分离物之间的致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4.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核病分离物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 第59-74页 |
1.引言 | 第59-6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0-63页 |
·菌核病(S. sclerotiorum)分离物的来源 | 第60页 |
·菌核病分离物的形态学和生长速率分析 | 第60-61页 |
·真菌DNA的提取 | 第61页 |
·RAPD分析 | 第61-62页 |
·遗传多样性的统计分析 | 第62-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菌核病(S. sclerotiorum)分离物的形态学变异 | 第63-66页 |
·RAPD引物和浓度的选择 | 第66页 |
·菌核病分离物的遗传多样性 | 第66-67页 |
·分子方差(AMOVA)分析和变异剖分 | 第67-69页 |
·菌核病群体的聚类分析 | 第69页 |
·菌核病分离物个体的聚类分析 | 第69-70页 |
4 小结 | 第70-74页 |
第五章 应用RAPD和ITS方法研究中国油菜菌核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74-89页 |
1.引言 | 第7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4-78页 |
·菌核病(S. sclerotiorum)分离物的来源 | 第74-76页 |
·真菌DNA的提取 | 第76-77页 |
·RAPD分析 | 第77页 |
·ITS片段扩增 | 第77-78页 |
·ITS片段测序 | 第78页 |
·遗传多样性的统计分析 | 第7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8-88页 |
·RAPD多态性分析 | 第78-80页 |
·不同菌核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80-81页 |
·菌核病群体的遗传分化 | 第81-83页 |
·菌核病群体的聚类分析 | 第83-84页 |
·菌核病分离物个体的聚类和进化分析 | 第84-87页 |
·ITS序列的差异比较 | 第87-88页 |
4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89-96页 |
1.菌核病菌株的分离与形态特性差异 | 第89页 |
2.菌核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页 |
3.草酸的分泌量与形态特性的关系 | 第89-90页 |
4.菌核病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90页 |
5.菌核病的致病性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 第90-91页 |
6.菌核病接种鉴定方法对致病性的影响 | 第91-92页 |
7.分子鉴定技术在真菌系统发育中的应用 | 第92-93页 |
·RAPD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 | 第92-93页 |
·ITS序列分析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 | 第93页 |
8.居群形态特性与遗传特性的关系 | 第93页 |
9.菌核病群体的居群遗传结构 | 第93-94页 |
10.气候环境与菌核病居群分布 | 第94-9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1页 |
附录 | 第111-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