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简介 | 第9-10页 |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10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折射静校正方法分析比较 | 第11-26页 |
·静校正概述 | 第11-12页 |
·折射静校正的有关概念 | 第12-18页 |
·Snell 定理 | 第12-13页 |
·层状介质折射波时距方程和时距曲线特征 | 第13-18页 |
·单层均匀介质 | 第13页 |
·二层水平介质 | 第13-14页 |
·三层水平介质 | 第14-16页 |
·多层水平介质 | 第16页 |
·地表水平、折射面倾斜介质 | 第16-18页 |
·折射静校正方法的现状 | 第18-19页 |
·几种常用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 | 第19-26页 |
·相对延迟时折射静校正 | 第19-22页 |
·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方法的实现步骤 | 第20-22页 |
·交互迭代折射静校正 | 第22-26页 |
·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2页 |
·方法的实现步骤 | 第22-24页 |
·流程图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多域叠加交叉时折射静校正方法分析 | 第26-52页 |
·多域叠加交叉时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原理 | 第26-32页 |
·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风化层校正 | 第27-28页 |
·高程校正 | 第28页 |
·总静校正量 | 第28页 |
·延迟时求取方法 | 第28-31页 |
·截距时间的概念 | 第28-30页 |
·延迟时的概念 | 第30页 |
·延迟时的获得 | 第30-31页 |
·低速带静校正量求取 | 第31-32页 |
·总的静校正量 | 第32页 |
·多域叠加交叉时折射静校正方法实现步骤 | 第32-41页 |
·读取原始地震数据 | 第33页 |
·线性动校 | 第33-35页 |
·共偏移距范围选择 | 第35-36页 |
·共炮点叠加 | 第36-37页 |
·抽共检波点道集 | 第37-38页 |
·共检波点叠加 | 第38-39页 |
·叠后初至拾取 | 第39-40页 |
·计算交叉时 | 第40页 |
·静校正量计算 | 第40-41页 |
·多域叠加交叉时折射静校正方法效果分析 | 第41-52页 |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原始生产记录与人工增设低速带时延记录叠后初至比较 | 第42-46页 |
·求取短波长静校正量一次迭代结果 | 第46-48页 |
·求取短波长静校正量二次迭代结果 | 第48-50页 |
·实验结果定量分析 | 第50-51页 |
·方法效果分析总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多域叠加交叉时折射静校正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第52-71页 |
·软件系统设计 | 第52-63页 |
·总体设计 | 第52-53页 |
·子系统设计 | 第53-63页 |
·软件开发 | 第63-71页 |
·Visual C++ 开发环境简介 | 第63页 |
·程序关键类 | 第63-69页 |
·程序界面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