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6页 |
|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一) 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技术发展相关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 关键技术选择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 技术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4-15页 |
| 三、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一)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 (二)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技术进步和工业化的互动关系 | 第16-28页 |
| 一、技术进步和工业化的基本概念 | 第16-20页 |
| (一) 技术进步的含义 | 第16-17页 |
| (二) 工业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 第17页 |
| (三)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 第17-20页 |
| 二、工业化和技术进步的相关关系 | 第20-25页 |
| (一) 工业发展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 | 第20-21页 |
| (二) 技术进步是工业化的根本动因 | 第21-22页 |
| (三) 工业化为技术进步提供必要基础 | 第22-23页 |
| (四) 技术进步――新型工业化的强劲动力 | 第23-25页 |
| 三、信息化――现代工业化的助推器 | 第25-28页 |
| (一) 信息化为工业化创造市场需求 | 第25-26页 |
| (二) 信息化促使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 第26-27页 |
| (三)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动力机制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关键技术选择概论 | 第28-38页 |
| 一、关键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第28-29页 |
| (一) 关键技术的概念 | 第28页 |
| (二) 关键技术的基本特征 | 第28-29页 |
| 二、关键技术选择的几个关系界定 | 第29-30页 |
| (一) 关键技术与高新技术 | 第29-30页 |
| (二) 区域关键技术选择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关系界定 | 第30页 |
| 三、关键技术选择的方法和程序 | 第30-38页 |
| (一) 关键技术选择的目标和原则 | 第31-32页 |
| (二) 关键技术选择的方法体系 | 第32-37页 |
| (三) 方法体系的优点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福建省关键技术选择的实证研究 | 第38-54页 |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38页 |
| 二、课题研究的程序 | 第38-54页 |
| (一) 确定选择目标 | 第38页 |
| (二) 确定选择原则 | 第38-39页 |
| (三) 确定原始备选技术清单 | 第39-41页 |
| (四) 确定专家组名单 | 第41页 |
| (五) 专家评判 | 第41页 |
| (六) 构造 T/T 矩阵 | 第41页 |
| (七) 初步遴选关键技术 | 第41-46页 |
| (八) 一级关键技术的评估选择 | 第46-49页 |
| (九) 评价、论证关键技术 | 第49-54页 |
| 第四章 福建省新型工业化过程的技术发展战略选择 | 第54-68页 |
| 一、福建省新型工业化与技术发展的计量经济模型 | 第54-59页 |
| (一) 福建省技术发展战略计量经济模型的设计构想 | 第54页 |
| (二) 模型的构造 | 第54-58页 |
| (三) 模型的结构方程式 | 第58-59页 |
| (四) 关于模型的另外说明 | 第59页 |
| 二、参数估计 | 第59-60页 |
| 三、显著性检验 | 第60-61页 |
| 四、福建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技术发展战略选择 | 第61-68页 |
| (一) 模拟分析的基本思路 | 第61-62页 |
| (二) 福建省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发展战略的模拟分析 | 第62-66页 |
| (三) 基本结论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84页 |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