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杂交后代遗传变异分析与标记检测群体构建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 1 前言 | 第14-26页 | 
| ·数量遗传探究方法与甘蔗遗传变异研究 | 第14-17页 | 
| ·配合力分析在甘蔗上的应用 | 第14-15页 | 
| ·遗传力和重演力分析在甘蔗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 ·相关和通径分析在甘蔗上的应用 | 第16页 | 
| ·聚类分析在甘蔗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 ·甘蔗黑穗病及抗性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甘蔗黑穗病的发生和危害情况 | 第17-18页 | 
| ·甘蔗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 | 第18-20页 | 
| ·甘蔗黑穗病抗性遗传变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 | 第20-21页 | 
| ·育种中的目标性状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1-26页 | 
| ·连锁标记分析的群体 | 第21页 | 
| ·目标性状连锁标记与辅助选择 | 第21-22页 | 
| ·甘蔗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2-24页 | 
| ·提高标记辅助选择的实用性 | 第24-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方法 | 第26-29页 | 
| ·田间设计与农艺性状调查 | 第26-27页 | 
| ·人工接种与病害数据收集 | 第27页 | 
| ·主要经济性状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28页 | 
| ·甘庶抗黑穗病鉴定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64页 | 
| ·甘蔗杂交后代经济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第29-46页 | 
| ·有性世代性状的变异模式 | 第29-31页 | 
| ·有性世代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 ·有性世代性状对蔗糖产量的效应 | 第32-33页 | 
| ·无性世代性状的表现分析 | 第33-34页 | 
| ·无性世代性状间相关分析 | 第34-36页 | 
| ·无性世代农艺性状对经济产量效应 | 第36-37页 | 
| ·世代间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第37-38页 | 
| ·两世代间性状重演力分析 | 第38-39页 | 
| ·杂交后代高产优质个体选择策略 | 第39-42页 | 
| ·杂交后代分离群体高糖池与低糖池的构建 | 第42-46页 | 
| ·甘蔗杂交后代黑穗病抗性遗传变异 | 第46-63页 | 
| ·杂交后代抗病性分离情况 | 第46-48页 | 
| ·病害流行参数间的相关分析 | 第48-50页 | 
| ·世代间病害流行参数的重演性分析 | 第50页 | 
| ·杂交后代抗性聚类分析 | 第50-61页 | 
| ·抗、感池的构建 | 第61-63页 | 
| ·抗病性与经济性状遗传相关 | 第63-64页 | 
| ·抗性与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结果 | 第63页 | 
| ·抗性与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64-66页 | 
| ·关于组合的配置 | 第64页 | 
| ·关于杂交后代经济性状和抗黑穗病性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64页 | 
| ·关于甘蔗黑穗病抗性评价技术体系 | 第64-65页 | 
| ·关于标记检测群体的构建与意义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