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 一 纳米材料简介 | 第9-10页 |
| 二 纳米二氧化钛的结构及应用 | 第10-12页 |
| 1 纳米二氧化钛的晶体及表面结构 | 第10页 |
| 2 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 | 第10-12页 |
| 三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粉体纳米二氧化钛分离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痕量钒 | 第14-25页 |
| 一 钒分析概况 | 第14-18页 |
| 1 原子光谱法 | 第15页 |
| 2 光度法 | 第15-16页 |
| 3 电化学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 4 荧光分析法 | 第17页 |
| 5 色谱法 | 第17-18页 |
| 二 实验部分 | 第18-20页 |
| 1 主要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 第18页 |
| 2 试剂和标准溶液 | 第18-19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20-24页 |
| 1 溶液pH对V(Ⅴ)吸附率的影响 | 第20页 |
| 2 吸附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 3 纳米二氧化钛用量对V(Ⅴ)吸附率的影响 | 第21页 |
| 4 纳米二氧化钛对V(Ⅴ)的饱和吸附量 | 第21-22页 |
| 5 试液体积对V(Ⅴ)的吸附率的影响 | 第22页 |
| 6 V(Ⅴ)的洗脱条件 | 第22页 |
| 7 共存离子的影响实验 | 第22-23页 |
| 8 硝酸镁对钒测定的影响 | 第23页 |
| 9 分析方法的检测性能 | 第23页 |
| 10 纳米二氧化钛吸附V(Ⅴ)的机理探讨 | 第23-24页 |
| 11 环境样品分析及加标回收实验 | 第24页 |
| 四 结论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粉体二氧化钛分离富集环境水样中的痕量铂 | 第25-35页 |
| 一 铂的分析研究概况 | 第25-28页 |
| 1 光度法 | 第25-26页 |
| 2 原子光谱法 | 第26-28页 |
| 3 电化学法 | 第28页 |
| 二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 1 主要仪器及工作条件 | 第28-29页 |
| 2 试剂 | 第29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 1 溶液pH值对Pt(Ⅳ)吸附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2 吸附时间对Pt(Ⅳ)吸附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 纳米二氧化钛用量对Pt(Ⅳ)吸附的影响 | 第32页 |
| 4 溶液体积对Pt(Ⅳ)吸附率的影响 | 第32页 |
| 5 饱和吸附量 | 第32-33页 |
| 6 Pt(Ⅳ)的洗脱条件 | 第33页 |
| 7 共存离子的影响试验 | 第33页 |
| 8 分析方法的检测性能 | 第33-34页 |
| 9 纳米二氧化钛对Pt(Ⅳ)吸附的机理探讨 | 第34页 |
| 10 环境样品分析及加标回收实验 | 第34页 |
| 四 结论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胶体纳米二氧化钛对水中痕量铅(Ⅱ)的富集分离 | 第35-46页 |
| 一 铅(Ⅱ)的分析进展 | 第35-38页 |
| 1 原子光谱法 | 第35-37页 |
| 2 电化学法 | 第37页 |
| 3 光度法 | 第37-38页 |
| 三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 1 主要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 第38-39页 |
| 2 主要试剂和标准溶液 | 第39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四 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 1 石墨炉温度程序的选择 | 第40页 |
| 2 溶液pH值的调节 | 第40-41页 |
| 3 吸附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 第41页 |
| 4 纳米二氧化钛用量对吸附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42页 |
| 6 分析方法的检测性能 | 第42页 |
| 7 粉体纳米TiO_2对Pb(Ⅱ)的吸附 | 第42-43页 |
| 8 胶体纳米二氧化钛吸附Pb(Ⅱ)的机理探讨 | 第43-44页 |
| 五 环境样品分析 | 第44页 |
| 1 牡蛎标样中Pb(Ⅱ)含量的测定 | 第44页 |
| 2 环境水样中Pb(Ⅱ)的测定 | 第44页 |
| 六 结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