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交流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12页 |
| 第1章 绪言 | 第12-2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2 论题解析 | 第13-15页 |
| 1.3 知识交流的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4页 |
| 第2章 知识交流机制的相关知识 | 第24-32页 |
| 2.1 知识和交流概念分析 | 第24-27页 |
| 2.1.1 知识的概念 | 第24-25页 |
| 2.1.2 知识的分类 | 第25-27页 |
| 2.1.3 交流的内涵 | 第27页 |
| 2.2 知识交流的类型 | 第27-29页 |
| 2.3 知识交流和信息交流、情报交流的对比分析 | 第29-32页 |
| 第3章 知识交流内在机制探讨 | 第32-48页 |
| 3.1 知识交流的内在机制 | 第32-44页 |
| 3.1.1 客观知识的输入 | 第35-37页 |
| 3.1.2 认知主体的判断阶段 | 第37页 |
| 3.1.3 知识重组阶段 | 第37-42页 |
| 3.1.4 主观知识输出与知识反馈 | 第42-44页 |
| 3.2 知识交流内在机制运行的规律 | 第44-46页 |
| 3.2.1 知识配对的规律 | 第44-45页 |
| 3.2.2 知识交互的规律 | 第45-46页 |
| 3.2.3 知识增值的规律 | 第4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4章 知识交流双螺旋模型的构建 | 第48-68页 |
| 4.1 信息交流模型典型代表及研究 | 第48-58页 |
| 4.1.1 申农——韦弗模型 | 第48-50页 |
| 4.1.2 施拉姆模型 | 第50-52页 |
| 4.1.3 米哈依诺夫模型 | 第52-54页 |
| 4.1.4 5W模式 | 第54-55页 |
| 4.1.5 信息交流的栈模式 | 第55-56页 |
| 4.1.6 网络信息交流模式 | 第56-58页 |
| 4.2 知识交流双螺旋模型构建的基础 | 第58-60页 |
| 4.2.1 生物学与信息学存在共性的哲学基础 | 第58页 |
| 4.2.2 生物学与信息学存在共性的学科基础 | 第58-60页 |
| 4.3 知识交流双螺旋模型构建 | 第60-67页 |
| 4.3.1 双螺旋模型的结构 | 第61-62页 |
| 4.3.2 双螺旋模型的涵义 | 第62-6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5章 知识产权对隐形知识交流的保护 | 第68-74页 |
| 5.1 隐形知识交流中的侵权形式 | 第68-69页 |
| 5.2 知识产权对隐形知识交流的保护 | 第69-70页 |
| 5.3 知识产权保护对隐形知识交流的作用 | 第70-73页 |
| 5.3.1 对隐形知识交流的积极作用 | 第71-72页 |
| 5.3.2 对隐形知识交流的消极作用 | 第72-7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语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