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一、大学生自杀问题概述 | 第9-14页 |
| (一) 自杀的界定及理论 | 第9-10页 |
| (二) 大学生自杀的类型 | 第10-11页 |
| (三) 大学生自杀的特征 | 第11页 |
| (四) 研究大学生自杀的意义 | 第11-14页 |
|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形成的外在条件 | 第14-28页 |
| (一)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 第14-16页 |
| 1、经济方面 | 第14页 |
| 2、政治方面 | 第14-15页 |
| 3、文化方面 | 第15-16页 |
| (二) 学校因素 | 第16-22页 |
| 1、“应试教育”及祸端 | 第16-17页 |
| 2、教师不规范行为 | 第17-19页 |
| 3、学习和就业压力 | 第19-21页 |
| 4、人际关系压力 | 第21-22页 |
| 5、缺乏生命教育 | 第22页 |
| (三) 家庭.婚姻.爱情 | 第22-26页 |
| 1、爱情问题 | 第22-23页 |
| 2、家庭经济贫困 | 第23-24页 |
| 3、家庭文化的影响 | 第24-26页 |
| (四) 其他原因 | 第26-28页 |
| 三、个体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形成的内在条件 | 第28-40页 |
| (一) 大学生自杀的生理因素 | 第28-29页 |
| 1、生理缺陷 | 第28页 |
| 2、久病厌世 | 第28-29页 |
| (二) 大学生自杀的思想因素 | 第29-31页 |
| 1、人生价值观的扭曲 | 第29-30页 |
| 2、思想方法的弊端 | 第30-31页 |
| (三) 大学生自杀的精神因素 | 第31-32页 |
| 1、抑郁症 | 第31页 |
| 2、精神分裂症 | 第31-32页 |
| (四)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因素 | 第32-36页 |
| 1、人格障碍 | 第32-34页 |
| 2、适应不良问题 | 第34-35页 |
| 3、社会支持匮乏 | 第35-36页 |
| (五) 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过程的形成 | 第36-40页 |
| 1、应激——易感模型理论 | 第36-38页 |
| 2、大学生从自杀意念到自杀行为的发展过程 | 第38-40页 |
| 四、对大学生自杀进行干预的策略 | 第40-51页 |
| (一) 自杀干预的理论策略 | 第40-46页 |
| 1、人生价值观教育 | 第40-42页 |
|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42-43页 |
| 3、生命教育 | 第43-44页 |
| 4、恋爱观教育 | 第44-45页 |
| 5、女大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重教育 | 第45页 |
| 6、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 | 第45-46页 |
| 7、防止自杀知识教育 | 第46页 |
| (二) 自杀干预的实践策略 | 第46-51页 |
| 1、家庭健康功能建设 | 第47页 |
| 2、学生管理工作干部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 | 第47-48页 |
| 3、校园文化建设 | 第48页 |
| 4、解决实际困难 | 第48-49页 |
| 5、建立网络,实施预防干预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