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SRAP分子标记在棉花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3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1.1 DNA分子标记 | 第16-20页 |
1.1.1 DNA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16页 |
1.1.2 DNA分子标记的分类 | 第16页 |
1.1.3 主要分子标记的原理及特点 | 第16-18页 |
1.1.3.1 RFLP标记 | 第16-17页 |
1.1.3.2 RAPD标记 | 第17页 |
1.1.3.3 SSR标记 | 第17-18页 |
1.1.3.4 AFLP标记 | 第18页 |
1.1.4 最新发展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 第18-20页 |
1.2 棉花研究中应用的分子标记 | 第20-21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1-22页 |
2. SRAP标记在棉花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31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2.1.1 F_2分离群体的构建 | 第22-23页 |
2.1.1.1 海岛棉、陆地棉种间杂交群体 | 第22页 |
2.1.1.2 陆地棉种内杂交群体 | 第22-23页 |
2.1.2 总 DNA提取 | 第23页 |
2.1.3 SRAP标记分析 | 第23页 |
2.1.4 数据整理及连锁分析 | 第23-25页 |
2.1.4.1 带型记录 | 第23页 |
2.1.4.2 标记命名 | 第23-24页 |
2.1.4.3 连锁分析 | 第24-25页 |
2.2 结果 | 第25-31页 |
2.2.1 SRAP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5页 |
2.2.2 SRAP标记在海岛棉、陆地棉种间杂交 F_2分离群体中的表现 | 第25-30页 |
2.2.2.1 亲本间多态性 SRAP标记的筛选 | 第25页 |
2.2.2.2 棉花 SRAP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 第25-30页 |
2.2.3 SRAP标记在陆地棉种内F_2分离群体中的表现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海岛棉、陆地棉种间遗传连锁图的构建以及纤维品质性状的分子定位 | 第34-7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34-44页 |
1.1 植物 QTL研究体系 | 第34-39页 |
1.1.1 QTL定位的原理与方法 | 第34页 |
1.1.2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4-36页 |
1.1.2.1 作图群体 | 第35页 |
1.1.2.2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35-36页 |
1.1.2.3 图谱制作的原理和软件 | 第36页 |
1.1.3 QTL定位 | 第36-38页 |
1.1.3.1 QTL定位的统计学方法 | 第36-38页 |
1.1.3.2 QTL定位的软件 | 第38页 |
1.1.4 QTL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38-39页 |
1.2 四倍体棉花基因组的特点 | 第39-40页 |
1.3 海岛棉、陆地棉种间遗传连锁图构建进展 | 第40-41页 |
1.4 基于棉花海岛棉、陆地棉种间群体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41-43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43-44页 |
2. 海岛棉、陆地棉种间遗传连锁图的构建以及纤维品质性状的分子定位 | 第44-6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44页 |
2.1.2 田间种植和性状考察与分析 | 第44页 |
2.1.2.1 田间种植 | 第44页 |
2.1.2.2 性状考察 | 第44页 |
2.1.2.3 性状统计分析 | 第44页 |
2.1.3 总 DNA提取方法 | 第44-45页 |
2.1.4 SSR、RAPD和 SRAP分析 | 第45页 |
2.1.5 带型记载及标记命名 | 第45页 |
2.1.6 QTL的命名 | 第45页 |
2.1.7 图谱构建与 QTL扫描 | 第45页 |
2.1.8 连锁群的染色体定位 | 第45-4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6-65页 |
2.2.1 亲本间性状差异 | 第46页 |
2.2.2 F_2:3家系的性状分离 | 第46-49页 |
2.2.3 亲本间多态性筛选及标记分离 | 第49页 |
2.2.4 连锁分析及图谱构建 | 第49-50页 |
2.2.5 连锁群的染色体定位 | 第50页 |
2.2.6 偏分离标记的分布 | 第50-51页 |
2.2.7 棉花纤维品质 QTLs检测 | 第51-65页 |
3. 讨论 | 第65-70页 |
3.1 统计软件运行环境 | 第65-66页 |
3.2 两种银染方法的选择 | 第66页 |
3.3 作图群体 | 第66-67页 |
3.4 SRAP标记的优势 | 第67页 |
3.5 遗传连锁图 | 第67-68页 |
3.6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 | 第68页 |
3.7 纤维性状相关的 QTLs | 第68-69页 |
3.8 QTL的应用 | 第69-70页 |
第三章 陆地棉种内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及产量、纤维相关性状的 QTL定位 | 第70-10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70-74页 |
1.1 陆地棉种内遗传连锁图构建研究进展 | 第70-71页 |
1.2 基于陆地棉种内群体的相关性状定位 | 第71-73页 |
1.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73-74页 |
2. 陆地棉种内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及产量、纤维相关性状的 QTL定位 | 第74-10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74页 |
2.1.2 田间种植和性状考察与分析 | 第74-75页 |
2.1.2.1 田间种植 | 第74页 |
2.1.2.2 性状考察 | 第74-75页 |
2.1.2.3 性状统计分析 | 第75页 |
2.1.3 总 DNA提取方法 | 第75页 |
2.1.4 SSR、RAPD和 SRAP分析 | 第75页 |
2.1.5 带型记载及标记命名 | 第75页 |
2.1.6 QTL的命名 | 第75页 |
2.1.7 图谱构建与 QTL扫描 | 第75-76页 |
2.1.8 连锁群的染色体定位 | 第7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76-104页 |
2.2.1 亲本间性状差异及杂种的表现 | 第76页 |
2.2.1.1 两亲本之间的性状差异 | 第76页 |
2.2.1.2 杂种一代的表现 | 第76页 |
2.2.1.3 DH962相对于晋棉6号的表现 | 第76页 |
2.2.2 F_2:3家系的性状分离 | 第76-82页 |
2.2.3 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82-84页 |
2.2.3.1 产量组成成分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82页 |
2.2.3.2 纤维相关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第82-84页 |
2.2.3.3 产量性状与纤维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第84页 |
2.2.4 亲本间多态性标记筛选及其在 F_2群体中的表现 | 第84-86页 |
2.2.5 连锁分析及图谱构建 | 第86页 |
2.2.6 连锁群的染色体定位 | 第86页 |
2.2.7 偏分离标记的分布 | 第86-91页 |
2.2.8 棉花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 QTLs检测 | 第91-93页 |
2.2.8.1 棉花产量相关的 QTLs | 第91-92页 |
2.2.8.2 棉花纤维品质相关的 QTLs | 第92-93页 |
2.2.9 棉花产量、纤维品质相关性状的单因子方差分析 | 第93-96页 |
2.2.9.1 棉花产量相关性状的单因子方差分析 | 第93-94页 |
2.2.9.2 棉花纤维品质相关性状的单因子方差分析 | 第94-96页 |
2.2.10 相关的性状共同 QTLs/标记 | 第96-104页 |
3. 讨论 | 第104-108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104页 |
3.2 陆地棉种内群体的多态性 | 第104-105页 |
3.3 遗传连锁图 | 第105-106页 |
3.4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 | 第106页 |
3.5 棉花产量、纤维性状相关的 QTL/标记 | 第106-107页 |
3.6 QTL的应用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附录1 棉花 DNA的抽提(CTAB法) | 第124-126页 |
附录2 分子标记反应体系 | 第126-128页 |
附录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28-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