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燃煤固硫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 第10页 |
| ·我国二氧化硫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 第10-12页 |
| ·我国关于燃煤脱硫的相关政策 | 第12页 |
| ·二氧化硫的控制技术现状 | 第12-16页 |
| ·燃烧前脱硫技术 | 第13页 |
| ·燃烧中脱硫技术 | 第13-14页 |
| ·燃烧后脱硫技术 | 第14-15页 |
| ·各种脱硫技术点评 | 第15-16页 |
| ·钙基固硫剂固硫机理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煤燃烧过程中SO_2的生成机理 | 第16页 |
| ·钙基固硫机理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钙基固硫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晶粒模型 | 第18-19页 |
| ·孔结构模型 | 第19-20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 第2章 固硫实验的准备工作 | 第22-26页 |
| ·实验用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 ·原料煤的选择与制备 | 第23-24页 |
| ·煤渣中全硫含量的测定 | 第24-26页 |
| 第3章 钙基固硫剂固硫特性研究 | 第26-34页 |
| ·燃煤固硫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 ·燃烧温度 | 第26页 |
| ·钙硫比(Ca/S) | 第26-27页 |
| ·固硫剂 | 第27页 |
| ·煤粉粒径 | 第27页 |
| ·原煤自身的固硫效率的测定 | 第27-28页 |
| ·钙基固硫剂固硫特性正交实验研究 | 第28-33页 |
| ·固硫剂的选择 | 第28页 |
|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28-2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添加剂对固硫效率的影响 | 第34-74页 |
| ·钙基固硫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第34-37页 |
| ·碱金属盐类对钙基固硫剂的影响 | 第34-35页 |
| ·铁硅系添加剂对钙基固硫剂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铝镁系添加剂对钙基固硫剂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固硫添加剂的选择 | 第37页 |
| ·固硫添加剂正交实验研究 | 第37-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8-40页 |
| ·单组分添加剂对固硫效率的影响 | 第40-55页 |
| ·添加电石渣对原煤固硫的促进作用 | 第40-42页 |
| ·添加剂NaCl对电石渣固硫的促进作用 | 第42-43页 |
| ·添加剂K_2CO_3对电石渣固硫的促进作用 | 第43-45页 |
| ·添加剂MgO对电石渣固硫的促进作用 | 第45-46页 |
| ·添加剂Al_2O_3对电石渣固硫的促进作用 | 第46-47页 |
| ·添加剂Fe_2O_3对电石渣固硫的促进作用 | 第47-49页 |
| ·添加剂SiO_2对电石渣固硫的促进作用 | 第49-50页 |
| ·添加剂CeO_2对电石渣固硫的促进作用 | 第50-52页 |
| ·添加剂La_2O_3对电石渣固硫的促进作用 | 第52-53页 |
| ·添加剂MnO_2对电石渣固硫的促进作用 | 第53-54页 |
| ·本节小结 | 第54-55页 |
| ·双组分添加剂对固硫效率的影响 | 第55-70页 |
| ·一组分为K_2CO_3的双组分复合添加剂实验 | 第56-61页 |
| ·一组分为MnO_2的双组分复合添加剂实验 | 第61-66页 |
| ·一组分为CeO_2的双组分复合添加剂实验 | 第66-69页 |
| ·本节小结 | 第69-70页 |
| ·三组分固硫体系的研究 | 第70-72页 |
| ·组分中K_2CO_3和MgO摩尔比为1:10的三组分复合添加剂实验 | 第70-71页 |
| ·组分中MnO_2和Fe_2O_3摩尔比为1:5的三组分复合添加剂实验 | 第71-72页 |
| ·本节小结 | 第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5章 原煤和固硫灰渣分析及固硫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74-88页 |
| ·热分析实验 | 第74-78页 |
| ·实验方法 | 第74页 |
| ·原煤热重分析 | 第74-78页 |
| ·煤渣表征实验 | 第78-81页 |
| ·煤渣的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 第78-80页 |
| ·煤渣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80-81页 |
| ·固硫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81-87页 |
| ·固硫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81-84页 |
| ·固硫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84-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6章 工业化应用展望 | 第88-91页 |
| ·工业应用方案 | 第88-89页 |
| ·应用前景展望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