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淮岗49孔浅孔闸结构加固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兴建缘由 | 第11-12页 |
1.2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设任务及规模 | 第12-13页 |
1.3 49孔浅孔闸加固改造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临淮岗49孔浅孔闸工程概况 | 第17-25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气象与水文 | 第17-18页 |
2.3 工程地质 | 第18-20页 |
2.4 原49孔浅孔闸状况 | 第20-22页 |
2.4.1 原工程布置 | 第20页 |
2.4.2 检测主要结论 | 第20-22页 |
2.5 工程任务和加固内容 | 第22-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临淮岗49孔浅孔闸加固改造结构设计 | 第25-55页 |
3.1 加固设计依据和设计参数 | 第26-28页 |
3.1.1 设计依据 | 第26页 |
3.1.2 设计参数 | 第26-28页 |
3.2 主要建筑物加固方案比选 | 第28-36页 |
3.2.1 闸室加固 | 第28-32页 |
3.2.2 岸墙加固 | 第32-33页 |
3.2.3 上、下游翼墙加固 | 第33-34页 |
3.2.4 上游铺盖、防冲段处理 | 第34页 |
3.2.5 下游消力池处理 | 第34-35页 |
3.2.6 下游海漫、防冲槽处理 | 第35页 |
3.2.7 闸室上、下游连接段岸坡护砌处理 | 第35-36页 |
3.2.8 止水、排水设施处理 | 第36页 |
3.2.9 工程观测 | 第36页 |
3.3 加固后的工程布置及加固砼技术参数 | 第36-38页 |
3.3.1 加固后的工程布置 | 第36-37页 |
3.3.2 加固砼的技术参数 | 第37-38页 |
3.4 水力设计 | 第38-41页 |
3.4.1 过流能力计算 | 第38-39页 |
3.4.2 消能防冲计算 | 第39-41页 |
3.5 渗透稳定分析 | 第41-45页 |
3.5.1 计算假定和方法 | 第41-42页 |
3.5.2 允许坡降值的确定 | 第42页 |
3.5.3 计算方法 | 第42页 |
3.5.4 抗渗稳定性验算 | 第42-45页 |
3.6 稳定计算 | 第45-48页 |
3.6.1 计算单元的选取 | 第45页 |
3.6.2 计算工况 | 第45页 |
3.6.3 抗滑稳定计算 | 第45-46页 |
3.6.4 基底压力计算 | 第46-48页 |
3.7 闸室平面结构计算 | 第48-51页 |
3.7.1 弹性地基梁法 | 第48-49页 |
3.7.2 截面法 | 第49页 |
3.7.3 抗弯强度验算 | 第49-51页 |
3.7.4 抗裂验算 | 第51页 |
3.8 地基设计 | 第51-54页 |
3.8.1 地基整体稳定计算 | 第51-53页 |
3.8.2 沉降计算 | 第53-54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闸室结构空间有限元静动力计算 | 第55-82页 |
4.1 计算原理和方法 | 第55-62页 |
4.1.1 空间六面体8结点等参单元 | 第55-58页 |
4.1.2 动力方程 | 第58页 |
4.1.3 自振特性的求解 | 第58-59页 |
4.1.4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59-60页 |
4.1.5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 第60-61页 |
4.1.6 应力等效为内力 | 第61-62页 |
4.2 空间结构静力计算 | 第62-66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62页 |
4.2.2 材料静力性质和参数 | 第62-63页 |
4.2.3 基本荷载和计算工况 | 第63-64页 |
4.2.4 静力计算成果整理和分析 | 第64-66页 |
4.3 空间结构动力计算 | 第66-71页 |
4.3.1 计算模型 | 第66-67页 |
4.3.2 材料动力性质和参数 | 第67页 |
4.3.4 动力成果整理和分析 | 第67-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82页 |
第5章 本文总结和展望 | 第82-84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