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第二节 史诗《江格尔》简介 | 第10-13页 |
一、《江格尔》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0-12页 |
二、《江格尔》故事梗概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现有研究情况简述 | 第13-15页 |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教育 | 第15-16页 |
二、教育方法 | 第16页 |
三、教育内容 | 第16页 |
四、教育目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史诗《江格尔》与教育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史诗与教育的关联 | 第18页 |
第二节 “《江格尔》之教育”的特点 | 第18-23页 |
一、特殊的教育背景 | 第19页 |
二、不均衡的教育内容 | 第19-21页 |
三、独特的参与者和仪式 | 第21-22页 |
四、无意识的教育方法 | 第22页 |
五、隐蔽的教育目的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史诗《江格尔》的教育内容 | 第24-44页 |
第一节 英雄主义教育 | 第25-32页 |
一、勇敢忠诚 | 第26-28页 |
二、多智多谋 | 第28-29页 |
三、珍惜荣誉 | 第29-31页 |
四、英雄誓词——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传统美德教育 | 第32-37页 |
一、重义守信 | 第33-35页 |
二、尊老爱幼 | 第35页 |
三、团结友爱 | 第35-36页 |
四、仁慈善良 | 第36页 |
五、热爱家乡 | 第36-37页 |
第三节 风俗习惯教育 | 第37-40页 |
一、婚嫁 | 第37-38页 |
二、征战 | 第38-39页 |
三、宗族 | 第39页 |
四、宗教 | 第39-40页 |
五、禁忌 | 第40页 |
第四节 审美教育 | 第40-44页 |
一、均衡稳定的结构 | 第41-42页 |
二、刚健质朴的语言 | 第42页 |
三、打动心灵的内容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史诗《江格尔》的教育方法 | 第44-48页 |
第一节 情感陶冶 | 第44页 |
第二节 榜样示范 | 第44-45页 |
第三节 说理教育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品德评价 | 第46-47页 |
第五节 仪式辅助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史诗《江格尔》的教育目的 | 第48-60页 |
第一节 《江格尔》的理想社会 | 第48-55页 |
一、君臣 | 第49-50页 |
二、父子 | 第50-51页 |
三、夫妻 | 第51-52页 |
四、伙伴 | 第52-53页 |
五、家国 | 第53-54页 |
六、天人 | 第54-55页 |
第二节 理想社会的要求——完满的个人 | 第55-60页 |
一、培养个人品质 | 第55-56页 |
二、塑造社会角色 | 第56-60页 |
第五章 “《江格尔》之教育”引发的关于教育作用的思考 | 第60-65页 |
一、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性 | 第61-62页 |
二、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 第62-63页 |
三、客观的看待教育的作用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