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统筹城乡的城镇化研究--基于“人的发展”的视角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导论第9-15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二、研究相关动态第11-13页
 三、论文研究方法第13页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第13-15页
第一章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镇化理论第15-21页
 第一节 传统的统筹城乡城镇化理论第15-17页
  一、二元结构理论第15页
  二、核心——边缘模型第15-17页
  三、新兴古典城镇化理论第17页
 第二节 城镇化的人本理论第17-21页
  一、强调“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本思想第17-18页
  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科学发展观第18-19页
  三、从“人的自由”看待中国城镇化——阿玛蒂亚·森的自由观第19-21页
第二章 统筹城乡下城镇化的内涵第21-37页
 第一节 统筹城乡与城镇化的关系第21-25页
  一、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第22-23页
  二、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实现途径第23-25页
 第二节 推进统筹城乡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第25-29页
  一、城镇化速度不是越快越好第25-26页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第26-27页
  三、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推进统筹城乡城镇化的重要途径第27-29页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的城镇化的内涵第29-37页
  一、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第30-32页
  二、人本理念下城镇化内涵第32-34页
  三、人的发展促进城镇化第34-37页
第三章 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第37-46页
 第一节 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评析第37-40页
  一、现有城镇的发展指标状态第37-39页
  二、现有的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第39-40页
 第二节 指标构建指导思想和原则第40-42页
  一、构建中国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第40-42页
  二、指标构建原则第42页
 第三节 人的发展与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第42-46页
  一、构建关注“人的发展”的城镇化评价体系第42-44页
  二、统筹城乡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第44-46页
第四章 在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可行能力”现状第46-59页
 第一节 经济条件第46-51页
  一、可行能力中的经济条件第46页
  二、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经济条件”面临的问题第46-50页
  三、城镇化过程中居民经济条件可行能力分析第50-51页
 第二节 社会机会第51-54页
  一、可行能力中的社会机会第51页
  二、城镇化过程中居民社会机会的不平等第51-53页
  三、城镇化过程中居民社会机会可行能力分析第53-54页
 第三节 透明性保证第54-56页
  一、 可行能力中的透明性保证第54页
  二、城镇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第54-55页
  三、城镇化过程中居民透明性保证可行能力分析第55-56页
 第四节 防护性保障第56-59页
  一、可行能力中的防护性保障第56页
  二、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社保不均等现象第56-58页
  三、城镇化过程中居民防护性保障可行能力分析第58-59页
第五章 在城镇化过程中提升人的可行能力的对策建议第59-68页
 第一节 创新制度,消除城镇化的障碍第59-62页
  一、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第59-60页
  二、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第60-61页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第61-62页
  四、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第62页
 第二节 重点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第62-64页
  一、应采取自愿、有序、分类、统筹的方针第63页
  二、制定农民工市民化的一揽子计划第63-64页
 第三节 多渠道有效筹措城镇化资金第64-66页
 第四节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并举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rcGIS的沟域经济耦合模式构建与效益分析--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
下一篇: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