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定性分析 | 第12页 |
·定量评价 | 第12-1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4-20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8页 |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 第14页 |
·水文气象条件 | 第14-17页 |
·河流与湖泊 | 第17-18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20页 |
3. 山东省水资源形势分析 | 第20-24页 |
·降水量 | 第20-21页 |
·地表水资源量 | 第21页 |
·地下水资源量 | 第21-22页 |
·黄河客水 | 第22页 |
·海水及微咸水 | 第22-23页 |
·人工增雨 | 第23-24页 |
4. 山东省缺水类型定量评价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 第24-41页 |
·山东省不是资源型缺水 | 第24-31页 |
·从水资源的特性来看,水资源短缺是必然的 | 第24-25页 |
·从历史上看,水灾多于旱灾 | 第25-26页 |
·从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发展方式不当导致水资源短缺 | 第26页 |
·从多年平均降水量来看,山东省在全国居中等水平 | 第26-27页 |
·从人均年可更新水资源量来看,水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 第27-28页 |
·从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水资源短缺不是根本性的缺乏 | 第28-29页 |
·从地下水开采潜力来看,山东省总体上不属于资源型缺水 | 第29-31页 |
·山东省缺水类型定量评价 | 第31-36页 |
·缺水类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4页 |
·评价方法及结果 | 第34-36页 |
·山东省水资源短缺的空间特征分析 | 第36-41页 |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失调导致胶济沿线和鲁中南山区缺水 | 第36-38页 |
·水利工程建设不当导致鲁中南山前平原西麓缺水 | 第38-39页 |
·管理方式不当使威海市由丰水区变成缺水区 | 第39-40页 |
·海咸水入侵导致莱州湾沿岸和鲁西北平原区出现水质型缺水 | 第40-41页 |
5. 山东省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认识上的不足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 第41页 |
·不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直接原因 | 第41-42页 |
·盲目建设水利工程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 | 第42-43页 |
·管理制度不完善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化 | 第43-45页 |
6. 实现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 第45-52页 |
·转变不可持续的思维方式 | 第45-46页 |
·彻底转变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水资源观 | 第45页 |
·正确认识供需平衡,转变供需方针 | 第45-46页 |
·转变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 | 第46-48页 |
·提倡以德节水,实行依法节水,建立公共监督体系 | 第46-47页 |
·发展节水型农业,重点搞好农业节水 | 第47页 |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控制工业需水量的增长 | 第47页 |
·转变高质生活用水方式,减少水资源浪费 | 第47-48页 |
·采取措施适当开源,减少调度 | 第48-50页 |
·继续开展人工增雨,向大自然开源 | 第48页 |
·加强污废水的综合整治 | 第48页 |
·加快矿坑排水和地下空间开发排水的综合利用 | 第48-49页 |
·扩大海水、微咸水的利用规模 | 第49页 |
·建设地下水库,实施水资源地下调蓄 | 第49-50页 |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 第50-52页 |
·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治水与管水方式,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 第50页 |
·利用市场机制,运用价格杠杆,加强水资源管理 | 第50-52页 |
7. 结语 | 第52-54页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今后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53-54页 |
附录1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2附图及附表 | 第56-57页 |
附录3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书目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