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0页 |
一、公司治理概述及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0-27页 |
(一) 公司治理概述 | 第10-13页 |
1. 股东本位主义的与利益相关者主义的公司治理涵义 | 第10-11页 |
2. 广义与狭义的公司治理涵义 | 第11-12页 |
3. 本文对公司治理涵义的定位――法学视角 | 第12-13页 |
(二)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13-21页 |
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13-18页 |
(1)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第14-15页 |
(2) 公司合同理论 | 第15-16页 |
(3) 经济民主理论 | 第16-17页 |
(4) 企业自体理论 | 第17-18页 |
2.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 公司财务理论 | 第18-19页 |
(2) 企业状态依存所有权理论 | 第19-20页 |
3.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本质涵义 | 第20-21页 |
(三)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 第21-25页 |
1. 债权人的投资风险 | 第21-22页 |
2. 传统债权人保护机制的不足 | 第22-25页 |
(1) 公司法上的保护 | 第22-24页 |
(2) 民法上通过契约方式对公司债权人提供的保护 | 第24-25页 |
(四)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价值分析 | 第25-27页 |
1. 保护债权人利益 | 第25-26页 |
2. 实现公司内部制衡 | 第26页 |
3. 提高公司的长期绩效 | 第26-27页 |
二、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国外立法考察 | 第27-44页 |
(一) 直接参与制度 | 第27-39页 |
1. 银行 | 第27-32页 |
(1) 日本的主银行制度 | 第28-30页 |
(2) 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 | 第30-31页 |
(3) 美国的相机治理制度 | 第31-32页 |
2. 公司债债权人:债权人会议制度 | 第32-34页 |
(1) 公司债债权人会议的组成和召集 | 第32页 |
(2) 公司债债权人会议的权限 | 第32-33页 |
(3) 决议的效力及其执行 | 第33-34页 |
3. 普通公司债权人 | 第34-39页 |
(1) 重整决议机关 | 第34-36页 |
(2) 特别清算中的债权人会议 | 第36-37页 |
(3) 破产中的债权人自治 | 第37-39页 |
(二) 间接参与制度 | 第39-44页 |
1.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 第40-42页 |
2. 董事对债权人责任制度 | 第42-44页 |
三、我国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 | 第44-58页 |
(一) 我国建立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的原则 | 第44-47页 |
1.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第44-46页 |
2. 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 第46-47页 |
(二) 债权人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的建立 | 第47-54页 |
1. 考虑因素 | 第47-49页 |
(1) 参与主体 | 第47-48页 |
(2) 参与形式 | 第48-49页 |
2. 我国债权人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及立法建议 | 第49-54页 |
(1) 银行参与公司治理问题 | 第49-51页 |
(2) 公司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问题 | 第51-52页 |
(3) 公司出现经营危机、清算、破产时债权人的参与问题 | 第52-54页 |
(三) 我国公司债权人间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的建立 | 第54-58页 |
1.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建立 | 第54-56页 |
2. 董事对债权人责任制度的建立 | 第56-58页 |
四、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61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