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材料试验机与试验仪器论文--无损探伤仪器论文

航空构件一体化超声成像检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引言第11页
   ·论文背景第11-15页
     ·论文工程背景第11-12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2-15页
   ·测量、建模和检测一体化技术第15-19页
     ·复杂型面构件一体化检测技术的背景第15页
     ·复杂型面构件一体化检测系统的构架和检测原理介绍第15-17页
     ·复杂型面构件一体化检测系统中的动力学问题和误差补偿第17-18页
     ·复杂型面构件一体化检测系统的灵敏度自动补偿第18页
     ·面向金属棒材的一体化检测技术第18-19页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本章小节第20-22页
第二章 复杂型面一体化超声检测系统的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研究第22-57页
   ·引言第22-23页
   ·一体化检测系统构架和检测原理第23-24页
   ·检测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和综合第24-31页
     ·系统连杆变换和运动学方程的建立第24-28页
     ·检测机器人运动方程求解第28-31页
   ·超声检测中成像和显示技术的发展和评价第31-37页
     ·超声探伤仪第32-33页
     ·工业领域内的微机控制超声检测系统第33-34页
     ·其他超声成像技术第34-36页
     ·在工业领域内的超声检测系统中引入可视化的意义第36-37页
   ·数据可视化的理论基础第37-40页
     ·概述第37-38页
     ·可视化过程模型第38-39页
     ·数据可视化的三个层次第39-40页
     ·超声检测系统中可视化的任务第40页
   ·超声检测系统中数据可视化研究与分析第40-46页
     ·数据的类型、特点和组织形式第40-43页
     ·数据场的显示算法的选择第43-44页
     ·颜色映射方法与调色板技术第44-46页
   ·可视化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第46-55页
     ·开发工具的选择第46-47页
     ·调色板的设计与实现第47-48页
     ·扫描图象的显示和处理第48-52页
     ·灰度显示第52-54页
     ·交互技术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三章 复杂型面一体化超声检测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误差补偿第57-70页
   ·引言第57-58页
   ·动力学建模方法和误差补偿的简要介绍第58-59页
   ·构件坐标系定义和变换矩阵推导第59-60页
     ·构件坐标系的建立第59页
     ·关节变换矩阵的建立第59页
     ·系统的速度曲线描述第59-60页
   ·检测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第60-61页
   ·动力学仿真和误差补偿第61-69页
     ·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第61-65页
     ·构件的受力变形计算第65-67页
     ·检测机器人的误差补偿第67-68页
     ·误差补偿实例第68-69页
   ·关于误差补偿的结论第69页
   ·本章小节第69-70页
第四章 复杂型面一体化超声检测系统的灵敏度自动补偿技术研究第70-88页
   ·引言:第70-71页
   ·影响检测灵敏度的主要因素第71-74页
   ·常用超声检测方法第74-79页
     ·按声发射接收方法分类第74-78页
     ·按超声检测的耦合方式分类第78-79页
   ·变厚度构件超声扫描的检测增益要求第79-80页
   ·常见的灵敏度控制策略第80-84页
   ·改进的灵敏度自动补偿算法第84-85页
   ·复合材料曲面构件扫查路径规划第85-86页
   ·实验验证及其结论第86-87页
   ·本章小节第87-88页
第五章 面向实物的复杂型面一体化超声检测系统的实现第88-100页
   ·引言第88页
   ·系统硬件概况和组成介绍第88-90页
   ·系统软件概况和组成介绍第90-92页
   ·复杂型面构件扫查实例第92-99页
     ·检测方案分析第92-93页
     ·仿形测量第93-95页
     ·动力学分析和误差补偿第95页
     ·运动点位生成第95-96页
     ·灵敏度补偿第96-97页
     ·扫查路径规划第97页
     ·扫查结果和结论第97-99页
   ·本章小节第99-100页
第六章 面向棒材的一体化超声检测系统第100-109页
   ·引言第100页
   ·检测方法和系统介绍第100-102页
     ·检测方法第100-101页
     ·检测的流程和系统组成介绍第101-102页
   ·棒材的仿形技术第102-105页
   ·棒材自动检测系统的可视化处理第105-106页
   ·实验结果第106-108页
   ·本章小节第108-10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9-112页
   ·全文内容总结第109-110页
   ·研究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第119-121页
 一.学术论文第119-120页
 二.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城郊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以宝山区为例
下一篇: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