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熔融酯交换法预聚过程的工程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0页 |
| ·聚碳酸酯简介 | 第8-9页 |
| ·聚碳酸酯的主要用途 | 第9-10页 |
| ·聚碳酸酸酯应用研究发展动态 | 第10-12页 |
| ·聚碳酸酯合金化研究 | 第10-11页 |
| ·聚碳酸酯应用领域拓展 | 第11-12页 |
| ·聚碳酸酯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聚碳酸酯生产工艺评述 | 第13-17页 |
| ·光气界面法 | 第13-14页 |
| ·酯交换法 | 第14-16页 |
| ·其他合成方法 | 第16-17页 |
| ·聚碳酸酯酯交换法合成工艺进展 | 第17-25页 |
| ·聚碳酸酯酯交换法连续化生产概述 | 第17-19页 |
| ·预聚阶段工艺简介 | 第17-18页 |
| ·缩聚阶段工艺简介 | 第18-19页 |
| ·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官能团模型 | 第19-21页 |
| ·分子碎片模型 | 第21-23页 |
| ·反应动力学研究其他进展 | 第23页 |
| ·聚碳酸酯酯交换法聚合设备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 ·聚合物系脱挥传质规律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 ·聚合物系脱挥传质过程概述 | 第25-26页 |
| ·脱挥传质理论 | 第26-29页 |
| ·扩散脱挥理论 | 第27页 |
| ·起泡脱挥理论 | 第27-29页 |
| ·本文工作的提出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聚碳酸酯预聚物苯酚含量 | 第30-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 ·仪器及条件 | 第30页 |
| ·试剂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31-35页 |
| ·溶剂的选择 | 第31页 |
| ·流动相的确定 | 第31-32页 |
| ·内标的确定 | 第32-33页 |
| ·线性回归方程和最低检测限 | 第33页 |
| ·方法的精密度验证 | 第33-34页 |
| ·方法的准确度验证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预聚过程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极限 | 第35-43页 |
| ·反应动力学的确定 | 第35-40页 |
| ·实验设备 | 第35-36页 |
| ·反应速率常数的确定 | 第36-38页 |
| ·平衡速率常数和逆反应速率常数的确定 | 第38页 |
| ·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 第38-39页 |
| ·表观反应焓的确定 | 第39-40页 |
| ·可逆反应极限 | 第40-43页 |
| ·气液平衡理论 | 第40-41页 |
| ·可逆反应极限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聚碳酸酯预聚过程的工程研究 | 第43-54页 |
| ·实验设备 | 第43-48页 |
| ·设备简介 | 第43-45页 |
| ·实验设备的完善 | 第45-47页 |
| ·实验方案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 ·最佳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 ·最佳反应循环量的确定 | 第49-50页 |
| ·最佳反应压力的确定 | 第50-51页 |
| ·反应极限的验证 | 第51-52页 |
| ·中试设备的不足与改进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预聚过程传质规律研究 | 第54-60页 |
| ·传质理论分析 | 第54-55页 |
| ·实验设备 | 第55-56页 |
| ·传质理论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 第56-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 附录 | 第65-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