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第9-10页 |
| 1.3 裂缝的基本概念和裂缝控制定义 | 第10-12页 |
| 1.3.1 裂缝的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 1.3.2 裂缝控制定义 | 第11-12页 |
| 1.4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特点 | 第12-13页 |
| 1.5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2 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控制理论 | 第15-24页 |
| 2.1 混凝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 第15-18页 |
| 2.1.1 混凝土的收缩及收缩当量温差 | 第15-16页 |
| 2.1.2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 第16页 |
| 2.1.3 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 | 第16-17页 |
| 2.1.4 混凝土的松弛系数 | 第17-18页 |
| 2.2 混凝土温度的计算 | 第18-20页 |
| 2.2.1 混凝土的绝热升温计算 | 第18页 |
| 2.2.2 混凝土内部实际温度的估算 | 第18-19页 |
| 2.2.3 混凝土表面温度的估算 | 第19-20页 |
| 2.3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抗裂计算 | 第20-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 | 第24-34页 |
| 3.1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机理 | 第24-29页 |
| 3.1.1 混凝土损伤-断裂破坏机理 | 第25页 |
| 3.1.2 大体积混凝土微观应力分析 | 第25-27页 |
| 3.1.3 裂缝随温度变化的扩展规律 | 第27-29页 |
| 3.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 3.2.1 入模温度对温度裂缝的影响 | 第30页 |
| 3.2.2 水泥品种和水泥用量对温度裂缝的影响 | 第30页 |
| 3.2.3 环境温度对温度裂缝的影响 | 第30页 |
| 3.2.4 混凝土的导热性能对温度裂缝的影响 | 第30页 |
| 3.2.5 大体积混凝土几何尺寸对温度裂缝的影响 | 第30页 |
| 3.2.6 施工方案对温度裂缝的影响 | 第30-31页 |
| 3.2.7 混凝土收缩变形对温度裂缝的影响 | 第31页 |
| 3.2.8 配筋对温度裂缝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4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方法 | 第34-41页 |
| 4.1 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合理的分缝分块 | 第34-35页 |
| 4.2 合理选择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 第35-36页 |
| 4.3 提高施工质量、改善混凝土性能 | 第36-37页 |
| 4.4 加强混凝土的温度监测工作 | 第37-38页 |
| 4.5 加强混凝土的保温和养护 | 第38-40页 |
| 4.5.1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 第38-39页 |
| 4.5.2 混凝土浇注块体表面保温层的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 4.5.3 保温养护的其他要求 | 第4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5 工程实例应用 | 第41-47页 |
| 5.1 工程概况 | 第41-42页 |
| 5.2 混凝土温度计算及表面裂缝控制 | 第42-43页 |
| 5.2.1 混凝土内部最高绝热升温值计算 | 第42页 |
| 5.2.2 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计算 | 第42页 |
| 5.2.3 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最大温差计算 | 第42-43页 |
| 5.2.4 保温养护措施分析 | 第43页 |
| 5.3 筏基整浇长度计算 | 第43-44页 |
| 5.3.1 筏基结构计算温差 | 第43-44页 |
| 5.3.2 混凝土极限拉伸值计算 | 第44页 |
| 5.3.3 混凝土允许整浇最大长度计算 | 第44页 |
| 5.4 施工技术综合措施研究 | 第44-46页 |
| 5.4.1 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研配 | 第44-45页 |
| 5.4.2 斜面分层一次浇注施工方法 | 第45页 |
| 5.4.3 浇注混凝土后的收头处理措施 | 第45页 |
| 5.4.4 混凝土表面贮水蓄热保温保湿养护措施 | 第45-46页 |
| 5.4.5 测温控制 | 第4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6 结论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