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rtact | 第7-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8-11页 |
2 pH的概念及其发展 | 第11-19页 |
2.1 pH的概念及其标度 | 第11-12页 |
2.2 pH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第12-16页 |
2.3 不同温度压力下纯水的pH值 | 第16-17页 |
2.4 非纯溶剂的pH值 | 第17页 |
2.5 用pH表示溶液酸碱性的不足 | 第17-19页 |
3 酸度AG的概念及其应用研究 | 第19-28页 |
3.1 酸度的概念 | 第19页 |
3.2 酸度AG的概念 | 第19页 |
3.3 溶液的酸碱性与酸度AG的关系 | 第19页 |
3.4 酸度—AG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 第19-25页 |
3.5 不同温度下压力下纯水的AG值 | 第25-26页 |
3.6 非水纯溶剂中的AG值 | 第26页 |
3.7 用酸度AG表示溶液酸度碱性大小的优势 | 第26-28页 |
4 酸度AG的测定 | 第28-32页 |
4.1 酸碱指示剂法 | 第28-29页 |
4.2 试纸法 | 第29页 |
4.3 酸度计法 | 第29-30页 |
4.4 pH与AG换算公式 | 第30-31页 |
4.5 pH与AG换算表 | 第31-32页 |
5 中学化学教学中酸度AG代替pH的实验研究 | 第32-42页 |
5.1 研究的意义 | 第32-33页 |
5.2 研究方案 | 第33-34页 |
5.3 研究过程 | 第34页 |
5.4 轮组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5.5 教学访谈实录 | 第35页 |
5.6 西峰六中高一(3)班学生进行“溶液酸碱性表示方法研究”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总结 | 第35-42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4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7 附录 酸度AG代替pH教学实验研究过程中编写的学习材料、教学设计和达标测评题 | 第47-71页 |
附录一 高中二年级关于“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度.AG”学习材料 | 第47-50页 |
附录二 初中三年级关于“.AG一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学习材料 | 第50-52页 |
附录三 初中三年级“pH-一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 第52-55页 |
附录四 初中三年级“酸度AG一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 第55-58页 |
附录五 高中二年级“溶液的酸碱性和酸度AG”教学设计 | 第58-63页 |
附录六 高中二年级“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学设计 | 第63-67页 |
附录七 初中三年级“AG一酸碱度的表示方法”达标测评题 | 第67-68页 |
附录八 初中三年级“pH一酸碱度的表示方法”达标测评题 | 第68-69页 |
附录九 高中二年级“溶液的酸碱性和酸度AG”达标测评题 | 第69-70页 |
附录十 高中二年级“溶液的酸碱性和酸度pH”达标测评题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