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俄苏文学译介历史的简要回顾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页 |
第一章 俄苏及马列文艺理论的译介 | 第21-48页 |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译介 | 第21-30页 |
1 、 高尔基的文艺理论 | 第21-22页 |
2 、 斯大林的文艺理论 | 第22-23页 |
3 、 日丹诺夫的文艺理论 | 第23-25页 |
4 、 “黄皮书”介绍的文艺理论 | 第25-26页 |
5 、 中国学者编选的含有苏联文艺理论的著作 | 第26-27页 |
6 、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 | 第27页 |
7 、 以季莫菲耶夫、毕达可夫等为代表的文艺论著的译介 | 第27-3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 | 第30-38页 |
1 、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 | 第30-34页 |
2 、 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译介 | 第34-35页 |
3 、 列宁的文艺理论译介 | 第35-36页 |
4 、 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理论译介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车、杜理论的译介 | 第38-48页 |
1 、 中国人接受的别、车、杜美学理论中的主要观点 | 第40-43页 |
2 、 别、车、杜理论中的某些偏差和中国学者的误读 | 第43-48页 |
第二章 俄苏文学作品的译介及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 第48-74页 |
第一节 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 | 第48-56页 |
1 、 俄罗斯经典作家作品译介述评 | 第48-54页 |
2 、 “文革”前十七年俄国文学作品译介的特点 | 第54-55页 |
3 、 中国文学缺少的、俄罗斯文学的独特性 | 第55-56页 |
第二节 苏联文学作品的译介 | 第56-65页 |
1 、 对苏联文学全方位的译介 | 第56-58页 |
2 、 特殊的翻译成果--“黄皮书” | 第58-60页 |
3 、 苏联儿童文学的译介 | 第60-61页 |
4 、 中国译者的真诚和偏见(以高尔基、肖洛霍夫作品的译介为例) | 第61-64页 |
5 、 中国苏联文学译介的特点 | 第64-65页 |
第三节 苏联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 第65-74页 |
1 、 中国诗人所受苏联文学的影响 | 第66-69页 |
2 、 中国小说作家所受苏联文学的影响 | 第69-74页 |
第三章 中国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阐释及论争 | 第74-96页 |
第一节 中国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阐释 | 第74-86页 |
1 、 “延安文学模式”推向全国 | 第74-78页 |
2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正式出台 | 第78-82页 |
3 、 “浪漫”的神话:“两结合”原则问世 | 第82-86页 |
第二节 与现实主义理论密切相关的文艺批判运动及论 | 第86-96页 |
1 、 “文革”前十七年的几次文艺批判和论争 | 第86-91页 |
2 、 关于真实与典型、真实与本质,人民性与党性等问题的论争 | 第91-96页 |
第四章 苏联“解冻文学”与中国“百花文学” | 第96-121页 |
第一节 苏联的“解冻文学”思潮 | 第96-105页 |
1 、 “解冻”时期的理论探索 | 第96-98页 |
2 、 “解冻”时期的文学创作 | 第98-105页 |
(1) “干预生活”、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创作 | 第98-101页 |
(2) 弘扬人道主义的“解冻文学” | 第101-105页 |
第二节 “解冻”思潮影响下的“百花文学” | 第105-121页 |
1 、 “百花文学”产生的背景 | 第106-108页 |
2 、 “百花文学”创作的表现 | 第108-121页 |
(1) 杂文、随笔的创作 | 第108-110页 |
(2) 诗歌的创作 | 第110-113页 |
(3) 小说、特写的创作 | 第113-121页 |
① “干预生活”的作品 | 第114-116页 |
② 探索“人性”的作品 | 第116-121页 |
结束语: 对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关系的反思 | 第121-126页 |
附录: 十七年(1949-1966)文学大事记 | 第12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