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软件质量度量的研究与应用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图表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现况及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软件度量 | 第14-27页 |
| ·度量的数学理论 | 第14-18页 |
| ·度量的数学结构 | 第14-16页 |
| ·标度与标度类型 | 第16-18页 |
| ·度量运算结果的有意义性 | 第18页 |
| ·度量评估准则 | 第18-19页 |
| ·软件度量分类体系 | 第19-20页 |
| ·传统的软件度量 | 第20-22页 |
| ·McCabe环形复杂度度量 | 第21页 |
| ·Halstead软件科学理论 | 第21-22页 |
| ·面向对象的软件度量 | 第22-27页 |
| ·C&K度量集 | 第23-25页 |
| ·MOOD度量集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软件质量及其度量模型 | 第27-37页 |
| ·软件质量 | 第27-28页 |
| ·软件内部属性 | 第27页 |
| ·软件外部属性 | 第27-28页 |
| ·软件质量度量 | 第28-29页 |
| ·软件质量度量方法学模型 | 第28-29页 |
| ·软件质量度量模型 | 第29-35页 |
| ·Boehm软件质量度量模型 | 第29-30页 |
| ·McCall软件质量度量模型 | 第30-33页 |
| ·ISO9126软件质量度量模型 | 第33-34页 |
| ·模型的实用性问题 | 第34-35页 |
| ·改进的软件质量度量模型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自动化软件度量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第37-45页 |
| ·对现有软件度量工具体系结构的分析 | 第37页 |
| ·ASTMT系统描述 | 第37-41页 |
| ·ASTMT系统概述 | 第37-38页 |
| ·ASTMT系统功能及特点 | 第38页 |
| ·抽象语法树结构设计 | 第38-40页 |
| ·抽象语法树节点设计 | 第40-41页 |
| ·度量工具的实现过程 | 第41-44页 |
| ·度量数据采集过程 | 第41页 |
| ·度量的统计及分析过程示例 | 第41-42页 |
| ·度量结果的展示与保存 | 第42-43页 |
| ·工具的应用 | 第43-44页 |
| ·工具的进一步改进方案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数据分析技术 | 第45-51页 |
| ·常用的分析技术 | 第45-48页 |
| ·散点图 | 第46-47页 |
| ·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 ·其他更高级的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 ·归类树分析法 | 第48-49页 |
| ·转换法 | 第49页 |
| ·理解数据的工具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软件质量度量的应用 | 第51-68页 |
| ·度量选择原则 | 第51-52页 |
| ·数据解释原则 | 第52页 |
| ·度量指标的分析 | 第52-60页 |
| ·McCabe环形复杂度MCC | 第53页 |
| ·代码行数LOC | 第53-55页 |
| ·注释比例CP | 第55页 |
| ·继承树深度DIT | 第55-56页 |
| ·子类的数目NOC | 第56-57页 |
| ·每个类的加权方法和WMC | 第57-58页 |
| ·类的响应RFC | 第58页 |
| ·类间耦合CBO | 第58-59页 |
| ·类方法间内聚度的缺乏LCOM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页 |
| ·软件项目质量分析与评价 | 第60-68页 |
| ·MCC、LOC、CP分布对比 | 第61-62页 |
| ·WMC分布对比 | 第62-63页 |
| ·CBO分布对比 | 第63-64页 |
| ·RFC分布对比 | 第64-65页 |
| ·LCOM分布对比 | 第65-66页 |
| ·DIT分布对比 | 第66-67页 |
| ·综合比较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总结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附录A EMMetrics部分功能图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