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一 综述 | 第9-19页 |
1 牡蛎系统分类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 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法 | 第11-17页 |
·蛋白质水平的标记与检测 | 第11-12页 |
·同工酶和等位酶电泳 | 第11页 |
·蛋白质立体结构测定 | 第11-12页 |
·DNA水平的标记与检测 | 第12-16页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2-15页 |
·RFLP技术 | 第12页 |
·RAPD技术 | 第12-13页 |
·AFLP技术 | 第13-14页 |
·微卫星技术 | 第14-15页 |
·DNA序列测定 | 第15-16页 |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 第16-17页 |
3 牡蛎分类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的进展 | 第17-18页 |
4 牡蛎系统分类研究的展望 | 第18-19页 |
二 AFLP在四种巨蛎属牡蛎分类和系统关系中的应用 | 第19-39页 |
1 前言 | 第19-2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0-26页 |
·材料 | 第20-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高质量DNA的提取 | 第22-24页 |
·AFLP分析流程 | 第24-25页 |
·AFLP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5-26页 |
3 结果 | 第26-34页 |
·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第26-28页 |
·选择性扩增引物的筛选结果 | 第28-29页 |
·八种引物在四种牡蛎中扩增的结果 | 第29-31页 |
·种内和种间遗传多样性参数 | 第31-32页 |
·聚类分析图 | 第32页 |
·种的鉴定条带 | 第32-34页 |
4 讨论 | 第34-39页 |
·AFLP技术用于牡蛎系统分类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的优越性 | 第34-36页 |
·四种牡蛎系统分类的讨论 | 第36-37页 |
·牡蛎特异性标记 | 第37页 |
·本实验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三 运用线粒体序列分析对我国沿岸常见牡蛎种类进行初步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66页 |
1 前言 | 第39-4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样品采集 | 第40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0页 |
·PCR扩增 | 第40-41页 |
·测序和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3 结果 | 第42-61页 |
·扩增、纯化与测序 | 第42-44页 |
·序列长度和变异 | 第44-51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和变异 | 第44-45页 |
·COI序列长度和变异 | 第45-51页 |
·COI序列长度和碱基组成 | 第45-46页 |
·变异位点与单倍型分析 | 第46-51页 |
·四个不同牡蛎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1-52页 |
·分子系统树 | 第52-61页 |
4 讨论 | 第61-66页 |
·关于我国近海常见牡蛎分类地位的讨论 | 第61-63页 |
·COI与16S在本实验中的应用 | 第63-64页 |
·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的争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