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综述 | 第1-22页 |
(1) 我国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现状 | 第10-13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3-22页 |
二 资源地质赋存及地理投资环境对高产高效矿井的影响 | 第22-32页 |
1 煤炭资源赋存评价指标 | 第22-25页 |
2 地理投资环境评价指标 | 第25-27页 |
3 煤炭资源赋存分级分类评价指标 | 第27-32页 |
三 矿井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45页 |
1 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32-37页 |
(1) 合理开采模式 | 第33-34页 |
(2) 工作面最佳生产能力 | 第34-35页 |
(3) 采掘机械化水平 | 第35-36页 |
(4) 提升运输系统 | 第36-37页 |
(5) 辅助运输 | 第37页 |
2 综采工作面安全性评价指标 | 第37-41页 |
3 工作面煤层地质条件开采工艺性评价 | 第41-45页 |
四 高产高效矿井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第45-63页 |
1 我国矿井开采技术发展状况概述 | 第45-53页 |
(1)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概况 | 第45-47页 |
(2) 煤矿井工开采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7-48页 |
(3) 开采技术发展方向探讨 | 第48-53页 |
2 高产高效矿井技改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3-57页 |
(1) 传统矿井技改方案评价标准的缺陷 | 第53-54页 |
(2) 矿井技术改造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4-57页 |
3 高产高效矿井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 第57-61页 |
(1) 矿井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践意义 | 第58-59页 |
(2) 矿井高产高效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 第59-61页 |
4 矿井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61-63页 |
(1) 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1-62页 |
(2) 部分指标涵义阐述 | 第62-63页 |
五 高产高效矿井经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第63-76页 |
1 高产高效矿井效益评价指标 | 第63-73页 |
(1) 经济效益指标 | 第63-67页 |
(2) 社会效益指标 | 第67-68页 |
(3) 市场环境指标 | 第68-70页 |
(4) 矿井环境效益指标 | 第70-71页 |
(5) 指标评价值的确定及归-化处理 | 第71-73页 |
2 高产高效矿井管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第73-76页 |
六 高产高效矿井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76-98页 |
1 构建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第76-81页 |
(1) 对目前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的反思 | 第77-79页 |
(2) 煤矿安全系统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79-81页 |
2 矿井火灾危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81-85页 |
(1) 采空区煤炭自燃危险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82-83页 |
(2) 煤巷煤炭自燃评判指标体系 | 第83页 |
(3) 煤炭自燃危险性等级划分 | 第83-85页 |
(4) 煤炭自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优点 | 第85页 |
3 矿井瓦斯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 第85-89页 |
(1) 国内外瓦斯突出日常预测预报工作概述 | 第86-87页 |
(2) 瓦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 | 第87-89页 |
4 煤矿顶板事故评价指标体系 | 第89-92页 |
5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综合评判指标 | 第92-98页 |
(1)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 | 第93-94页 |
(2) 煤矿通风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 第94-96页 |
(3) 部分指标涵义阐述 | 第96-98页 |
七 高产高效矿井环境指标评价体系 | 第98-110页 |
1 高产高效矿井面临的环境问题 | 第98-106页 |
(1) 煤炭工业片面强调高产高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 第98-100页 |
(2) 矿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0-101页 |
(3) 指标选取的方法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01-102页 |
(4) 煤炭开采潜在土地破坏程度的具体指标分析 | 第102-106页 |
2 高产高效矿井应对污染,改善环境对策研究 | 第106-110页 |
八 高产高效矿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110-126页 |
(1) 建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 第112页 |
(2) 建立矿井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 第112-114页 |
(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114-118页 |
(4) 使用指标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118-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