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陕西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1 绪论第1-20页
   ·大遗址第8-9页
     ·遗址定义的讨论第8页
     ·大遗址的概念第8-9页
   ·陕西的大遗址及其保护利用工作第9-12页
     ·陕西的大遗址第9-11页
     ·陕西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第11-12页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2-17页
     ·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第12-16页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第16-17页
   ·大遗址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提出第17-20页
     ·大遗址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第17页
     ·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矛盾与困惑第17-18页
     ·大遗址可持续利用的必然性第18-20页
2 对大遗址的认识第20-26页
   ·大遗址的文物属性第20-21页
     ·大遗址的文物价值第20页
     ·大遗址的文物特征第20-21页
   ·大遗址的特殊属性第21-22页
     ·大遗址的物质特征与不可移动性第21-22页
     ·大遗址的空间特征与不确定性第22页
     ·大遗址的环境特征与脆弱性第22页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第22-26页
     ·大遗址保护展示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第22-23页
     ·大遗址保护原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第23-24页
     ·大遗址保护理论方法的综合性与多学科性第24页
     ·大遗址破坏消失规律的绝对性与不可逆转性第24-25页
     ·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与矛盾性第25-26页
3 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第26-37页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价值取向第26-27页
   ·大遗址的管理与营销策略第27-31页
     ·大遗址的管理第27-29页
     ·大遗址营销策略第29-31页
   ·大遗址保护与产业发展第31-33页
     ·大遗址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第31-32页
     ·大遗址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第32-33页
   ·大遗址的可持续发展第33-37页
     ·大遗址遗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33-34页
     ·大遗址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构成第34-37页
4 陕西大遗址可持续利用的实证研究第37-72页
   ·历史原真环境的保护--以汉甘泉宫遗址为例第37-48页
     ·原真环境的保护是汉甘泉宫遗址永续利用的基础第37-38页
     ·汉甘泉宫遗址环境保护与整治的突破点--水土流失治理第38-42页
     ·汉甘泉宫遗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原则与对策第42-44页
     ·汉甘泉宫遗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第44-48页
   ·产业结构调控与产业发展--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第48-58页
     ·汉长安城的遗址资源与保护现状第48-50页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面临的基本矛盾第50-51页
     ·旅游业是汉长安城遗址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第51-54页
     ·汉长安城旅游业发展对策第54-57页
     ·旅游开发对大遗址可持续利用的负面影响第57-58页
   ·遗址社区更新--以秦始皇陵为例第58-63页
     ·秦始皇陵的珍贵价值第58-59页
     ·旅游开发现状及与遗址社区现状的矛盾第59-60页
     ·移民建镇的可行性第60-61页
     ·移民建镇对策第61-63页
   ·保护利用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以周原遗址为例第63-72页
     ·大遗址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与遗址保护的完整性第63-64页
     ·大遗址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与遗址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第64-68页
     ·遗址保护综合手段的运用第68-72页
5 结语第72-75页
   ·理论上的探讨第72-73页
   ·应用价值第73-74页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航空直线直流电动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
下一篇:三仁汤加减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伴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