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 言 | 第1-37页 |
·选题背景-问题的提出 | 第13-19页 |
·西北地区在国家 21 世纪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 第13-14页 |
·城镇化是促进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 第14-16页 |
·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不可能重复东部地区的模式 | 第16页 |
·农村城镇化是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9-3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9-2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1-32页 |
·国内城镇化研究的特点与问题 | 第32-34页 |
·论文基本框架 | 第34-35页 |
·创新之处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农村城镇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37-65页 |
·基本概念 | 第37-45页 |
·城市化 | 第37-40页 |
·城市化还是城镇化 | 第40-42页 |
·农村城镇化 | 第42-45页 |
·相关理论 | 第45-65页 |
·国外相关理论 | 第45-58页 |
·国内相关理论 | 第58-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判断 | 第65-83页 |
·作为农村城镇化载体的小城镇 | 第65-71页 |
·小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持,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拉力不足 | 第66-68页 |
·小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收入差距小且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居民迁入的实际吸引力不大 | 第68-69页 |
·建设资金匮乏,城镇建设落后,对产业和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 | 第69-71页 |
·作为农村城镇化主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 第71-75页 |
·农村居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迁移存在文化与技术障碍 | 第71-73页 |
·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不利于迁移的发生 | 第73-74页 |
·农民相对贫困,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影响其迁移决策 | 第74页 |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的动因正在发生变化 | 第74-75页 |
·作为农村城镇化基础的农村经济 | 第75-78页 |
·农业发展条件差,对城镇化的支持不力 | 第75-76页 |
·乡镇企业竞争力弱,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 | 第76-77页 |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限制因素较多 | 第77-78页 |
·作为农村城镇化调节与控制环节的政府 | 第78-81页 |
·宏观指导不力,发展建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较大 | 第78-79页 |
·条块分割,权力配置失衡,小城镇政府功能残缺 | 第79-80页 |
·规划滞后,建设管理不适应城镇发展要求 | 第80页 |
·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力度不够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第四章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背景条件 | 第83-103页 |
·自然地理背景 | 第83-92页 |
·资源优势显著,工业化、城镇化的自然资源基础丰厚 | 第83-86页 |
·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 | 第86-89页 |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彻底扭转 | 第89-92页 |
·社会经济背景 | 第92-101页 |
·国家宏观发展战略 | 第92-95页 |
·市场环境与政策条件 | 第95-97页 |
·区域竞争态势 | 第97-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 第103-139页 |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向城镇迁移 | 第105-115页 |
·流动与迁移的动因 | 第105-107页 |
·流动地与迁移地选择 | 第107-113页 |
·迁移的形式 | 第113-115页 |
·企业的投资建立与空间聚集 | 第115-131页 |
·企业的投资建立 | 第116-122页 |
·企业的聚集与产业集群 | 第122-131页 |
·政府的作用 | 第131-135页 |
·政府作用的内容 | 第131-133页 |
·不同层次的政府的作用 | 第133-135页 |
·小结--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策略 | 第135-139页 |
·个人 | 第135页 |
·企业 | 第135-136页 |
·政府 | 第136-137页 |
·个人、企业和政府行为的协同 | 第137-139页 |
第六章 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 第139-151页 |
·模式构造的前提与目标 | 第139-141页 |
·基本前提 | 第139-141页 |
·发展目标 | 第141页 |
·模式的构造 | 第141-151页 |
·基本思路 | 第141-143页 |
·动力前提 | 第143-146页 |
·支持条件 | 第146-148页 |
·约束因素 | 第148-151页 |
第七章 结 论 | 第151-1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3-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作者简介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