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论文

醴陵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

目录第1-5页
表次第5-6页
内容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导言第11-22页
第一章 政权下移:国民党目标的落空第22-45页
 第一节 民国初年醴陵乡村政权建设的混杂图景第22-25页
  晚清时期醴陵乡村政权的架构第22-23页
  旧基础既倒,新基础未立第23-25页
 第二节 中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初步展示:醴陵暴动与苏维埃运动第25-32页
  共产党的力量第25-29页
  醴陵暴动第29-30页
  开全省先河的苏维埃政权组织第30-32页
 第三节 制度和实践的脱节:国民党基层政权建设的内卷第32-45页
  基层政权的下移:区机构、乡建制第32-36页
  防“匪”:强化基层控制第36-39页
  “寓保甲于自治之中”: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第39-45页
第二章 基层政权的新格局:社会-政治结构的重建第45-76页
 第一节 政权的变更:接管建政与干部队伍第45-54页
  接管建政第45-48页
  干部的来源第48-50页
  干部的待遇与结构第50-54页
 第二节 支前委员会与保甲制:过渡组织的双重功能第54-64页
  粮食问题的严重性第55-57页
  支前委员会:过渡性的政权组织第57-63页
  保甲制的衰亡第63-64页
 第三节 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重建第64-76页
  共产党的组织第65-66页
  县机构第66-69页
  划乡建政:乡村社会的重构第69-76页
第三章 民主建政的难局 农民协会的权力第76-104页
 第一节 农民权利的行使:理论建构与现实语境的紧张第76-81页
  代表大会:社会动员的形式第76-78页
  民主建政:表达与现实之间第78-81页
 第二节 肃清敌对势力的“镇反”与农民视野中的乡村政治第81-89页
  利剑出鞘:纯洁组织的“镇反”第81-84页
  农民视野中的乡村政治第84-89页
 第三节 乡村权势力量的转换:旧有格局的打破和农民协会的权力第89-104页
  社会动员呈现的各种面相第89-90页
  从贫农团到农民协会第90-104页
第四章 重组乡村权力结构 构建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第104-146页
 第一节 四步走策略:土改工作队的权力建构第104-115页
  土改动员的多重考量第104-108页
  土改工作队:重建乡村权力网络第108-115页
 第二节 农民权力和国家意识的建构:诉苦、阶级的划分、新的政治精英的模塑第115-131页
  “诉苦”:国家观念的形成第116-118页
  阶级划分:权力意识的建构第118-126页
  政治认同:新的政治精英的模塑第126-131页
 第三节 土改、土改复查和查田定产: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厘定第131-146页
  土改: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第131-135页
  土改复查:纯洁队伍、稳固政权组织第135-137页
  查田定产: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厘定第137-146页
第五章 改造农民:基层政权在互助运动中的操略第146-174页
 第一节 新的话语:组织起来第146-154页
  发家致富抑或改造农民第146-148页
  “组织起来”的发展脉络第148-152页
  农民对政权建设的思量第152-154页
 第二节 互助运动:政权力量的助推和农民的反应第154-174页
  互助方式:组织力量的控制第154-162页
  互助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话语和党的力量第162-167页
  乡村选举的操作:干部、农民的思想和行为第167-174页
第六章 合作化中的党、政府与农民第174-220页
 第一节 统购统销:国家权力下移的又一管道第174-180页
 第二节 支部办社、阶级政策:根除“资本主义”因素第180-199页
  合作社的发展:基层政权的操略第181-188页
  农业社发展的真正动因和困扰所在第188-192页
  阶级政策:保证政权建设方向的关键举措第192-199页
 第三节 农业社的权力:管理委员会和评工记分的推行第199-220页
  农业社组织权力的行使第199-204页
  干部与社员的权力:集体制下的劳动控制与管理第204-220页
结论第220-226页
参考文献第226-240页
后记第240-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小说在另一种书写中--儿童视角运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过程监控的数据挖掘系统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