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13页 |
·问题的产生及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回顾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演变的历程--我国不同时期的国有企业领导制度及其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分析 | 第13-25页 |
·1950年-1978年间的国有企业领导制度演变情况 | 第13-18页 |
·1950年-1953年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制度 | 第13-14页 |
·1953年前后生产行政工作上的厂长负责制(一长制) | 第14-15页 |
·1956年-1965年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 第15-16页 |
·1966年-1978年的革命委员会制 | 第16-17页 |
·对1950年-1978年间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评析 | 第17-18页 |
·1978年-1994年间的国有企业领导制度演变情况 | 第18-21页 |
·“三个条例时期”的企业领导制度 | 第18-19页 |
·《企业法》时期的企业领导制度 | 第19-20页 |
·《转换机制条例》时期的企业领导制度 | 第20页 |
·对1978年-1994年间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评析 | 第20-21页 |
·1994年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期的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 第21-25页 |
·公司制改革的推进过程 | 第21页 |
·公司制企业领导制度的内容 | 第21-23页 |
·对我国公司制企业领导制度及其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评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演变的原因--原有激励约束机制的失效及新的激励理论的运用 | 第25-30页 |
·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导致国有企业领导制度不断演变 | 第25页 |
·中国渐进式的改革使得中国的国有企业领导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第25-26页 |
·原有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缺陷导致国企领导制度不断演变 | 第26-27页 |
·激励理论的新发展和新运用是国企领导制度演变的理论依据 | 第27-28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页 |
·企业家理论 | 第27-28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8页 |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 第28页 |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演变的借鉴--国外企业领导制度及中外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分析 | 第30-37页 |
·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 第30-31页 |
·美国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 第30页 |
·法国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 第30页 |
·日本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 第30-31页 |
·德国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 第31页 |
·西方发达国家非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 第31-33页 |
·英、美国家的非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 第31-32页 |
·日本非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 第32-33页 |
·德国非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 第33页 |
·对中外企业领导制度中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33-37页 |
·经营者激励和约束的环境比较 | 第34页 |
·激励机制的比较 | 第34-35页 |
·约束机制的比较 | 第35-37页 |
第五章 演变的方向--如何完善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制度及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 第37-45页 |
·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第37-38页 |
·推进国企经营者的职业化,市场化进程 | 第38-40页 |
·职业化的作用 | 第38页 |
·职业化的条件 | 第38-39页 |
·推进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经营者的职业化倾向 | 第39页 |
·培育和规范经理市场的运行机制 | 第39-40页 |
·规范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机构的行为,促进经营管理者的合理流动 | 第40页 |
·完善我国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原则 | 第40-42页 |
·价值中立 | 第40页 |
·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以长期激励为主 | 第40-41页 |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物质激励为主 | 第41页 |
·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相结合,以直接激励为主 | 第41页 |
·分类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 第41-42页 |
·完善我国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的重点 | 第42-43页 |
·完善经营者年薪制 | 第42页 |
·推行经营者持股制及股票期权 | 第42页 |
·职位消费的货币化 | 第42-43页 |
·实行高额的养老保险制 | 第43页 |
·加强精神激励 | 第43页 |
·完善我国国企经营者约束机制的重点 | 第43-45页 |
·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法律约束 | 第43-44页 |
·加强银行的监督约束作用 | 第44页 |
·对经营者进行破产约束 | 第44页 |
·尝试建立两种责任制度 | 第44页 |
·经营者资产风险抵押的损失赔偿制度 | 第44-45页 |
第六章 演变的典型--中铁二局从军管会接收企业到上市公司领导制度演变情况 | 第45-49页 |
·1950年--1978年时期 | 第45-46页 |
·1978年--1994年时期 | 第46-47页 |
·1994年--1998公司制改制时期 | 第47页 |
·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时期 | 第47-49页 |
第七章 结束语--演变未有穷期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代致谢)--什么时候再来踏水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