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9页 |
| 一、 昆虫化学生态学的起源与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8-12页 |
| 1 昆虫化学生态学的起源 | 第8-9页 |
| 2 昆虫化学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12页 |
|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 | 第9-10页 |
| ·寄主植物-害虫-天敌三营养级互作关系的研究 | 第10-12页 |
| 二、 以蚜虫为中心的三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 | 第12-16页 |
| 1 寄主植物-蚜虫-天敌三营养级关系的研究主要进展 | 第12-15页 |
| ·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蚜虫寄主定位的影响 | 第12-13页 |
| ·植物的互利素对天敌的作用 | 第13-14页 |
| ·蚜虫利它素对天敌的作用 | 第14-15页 |
| 2 茶树-茶蚜-茶蚜天敌三营养级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三、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 一、 茶蚜及其天敌群落调查 | 第19-20页 |
| 1 供试茶园 | 第19页 |
| 2 调查方法 | 第19页 |
| 3 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 二、 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 1 仪器 | 第20页 |
| 2 试剂 | 第20页 |
| 3 重铬酸钾洗液的配制 | 第20页 |
| 4 活性炭的清洗与活化 | 第20-21页 |
| 5 实验用玻璃仪器的处理 | 第21页 |
| 三、 有翅茶蚜对不同味源物的选择性 | 第21-23页 |
| 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 ·虫源 | 第21页 |
| ·味源 | 第21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 四、 门氏食蚜蝇及大草蛉对不同味源的选择性 | 第23-25页 |
| 1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 ·虫源 | 第23页 |
| ·味源 | 第2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 ·食蚜蝇室内实验 | 第23-24页 |
| ·大草蛉室内实验 | 第24-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43页 |
| 一、 茶蚜及其天敌群落动态分析 | 第25-30页 |
| 1 茶蚜主要天敌的物种鉴定 | 第25页 |
| 2 茶蚜及其天敌群落的数量动态 | 第25-27页 |
| 3 茶蚜天敌群落主要特征指数 | 第27-28页 |
| 4 茶蚜及其天敌群落的时空生态位 | 第28-30页 |
| 二、 不同味源对有翅茶蚜的引诱作用 | 第30-38页 |
| 1 不同味源物的引诱效果 | 第30-32页 |
| 2 各味源对有翅茶蚜引诱作用的差异显著性比较 | 第32-33页 |
| 3 同一味源在不同剂量下的作用差异比较 | 第33-38页 |
| 三、 门氏食蚜蝇对不同味源的选择性 | 第38-41页 |
| 四、 大草蛉对不同味源的选择性 | 第41-43页 |
| 讨论 | 第43-49页 |
| 一、 春季茶园中茶蚜的发生及天敌对其控制潜能 | 第43-44页 |
| 二、 茶蚜朝茶树定向的机制 | 第44-45页 |
| 三、 互利素与利他素在天敌对猎物搜寻过程中的作用 | 第45-46页 |
| 四、 挥发性物质在茶树体内的合成途径及互利素的产生 | 第46-47页 |
| 五、 茶树-茶蚜-天敌三营养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