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对轧辊使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国内外模具工业的发展概况与动向 | 第12-13页 |
·模具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 第13-14页 |
·热作模具钢 | 第14页 |
·塑料模具钢 | 第14页 |
·冷作模具钢 | 第14页 |
·冷加工的特点 | 第14-16页 |
·磨损 | 第16-18页 |
·磨损和磨损过程 | 第16页 |
·磨损的概念及原因 | 第16页 |
·磨损过程 | 第16-17页 |
·粘着磨损 | 第17-18页 |
·提高轧辊抗断裂能力及耐磨性的方法 | 第18-29页 |
·选材 | 第18页 |
·锻造 | 第18-22页 |
·Cr12MolⅤ钢的特点 | 第19-20页 |
·六面锻造 | 第20-21页 |
·锻造余热淬火-双细化工艺 | 第21-22页 |
·深冷处理 | 第22-24页 |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 第24-25页 |
·感应加热基本原理 | 第24页 |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 | 第24-25页 |
·表面化学热处理 | 第25-29页 |
·渗氮 | 第26页 |
·渗硼 | 第26-27页 |
·硼氮共渗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锻造 | 第29-30页 |
·原材料锻后余热淬火及高温回火和9Cr2Mo球化退火 | 第30页 |
·试样加工 | 第30-31页 |
·渗硼及热处理 | 第31-32页 |
·渗氮及热处理 | 第32页 |
·硼氮共渗及热处理 | 第32-33页 |
·深冷处理工艺 | 第33页 |
·热处理工艺制度表 | 第33-34页 |
·硬度的测试 | 第34页 |
·显微组织 | 第34页 |
·磨损实验 | 第34-35页 |
·残留应力和残留奥氏体 | 第35页 |
·SEM扫描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68页 |
·Cr12MolⅤ钢和Cr12MoⅤ钢性能的比较 | 第36页 |
·中频处理对Cr12MolⅤ钢性能的改进 | 第36-38页 |
·六面锻造对Cr12MolⅤ钢耐磨性的影响 | 第38-42页 |
·六面锻造+锻后余热淬火对Cr12MolⅤ钢中碳化物大小和分布及晶粒大小的影响 | 第38-39页 |
·六面锻造+锻后余热淬火对Cr12MolⅤ钢耐磨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SEM扫描磨损形貌分析 | 第41-42页 |
·组织、残余奥氏体量和残余应力大小对Cr12MolⅤ钢耐磨性的影响 | 第42-58页 |
·高频处理条件下,组织、残余奥氏体量和残余应力大小对Cr12MolⅤ钢耐磨性的影响 | 第42-49页 |
·淬火、回火后的组织和深冷处理对淬火、回火后组织中的碳化物数量、大小、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42-43页 |
·淬火、回火后各试样的硬度 | 第43页 |
·深冷处理工艺对高频试样组织中残余应力和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 | 第43-46页 |
·残余应力和残余奥氏体对高频处理试样耐磨性的影响 | 第46-49页 |
·整体淬火条件下,组织、残余奥氏体量和残余应力大小对Cr12MolⅤ钢耐磨性的影响 | 第49-58页 |
·淬火、回火后的组织和深冷处理对淬火、回火后组织中的碳化物数量、大小、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49-51页 |
·淬火、回火后各试样的硬度 | 第51-52页 |
·深冷处理工艺对整体淬火试样组织中残余应力和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 | 第52-56页 |
·残余应力和残余奥氏体对整体淬火试样耐磨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SEM扫描分析 | 第57-58页 |
·不同的化学热处理对Cr12MolⅤ钢和9Cr2Mo钢耐磨性能的影响 | 第58-67页 |
·不同的化学热处理对Cr12MolⅤ钢和9Cr2Mo钢表面硬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不同的化学热处理对Cr12MolⅤ钢试样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不同的化学热处理对Cr12MolⅤ钢和9Cr2Mo钢耐磨性的影响 | 第62-65页 |
·SEM扫描磨损形貌分析 | 第65-67页 |
·各个试样的对磨样的磨损量比较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生产使用情况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1 残余奥氏体和残余应力计算过程 | 第73-76页 |
附录2 轧辊使用证明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