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1. 引言 | 第14-32页 |
1.1 小麦的近缘物种与小麦遗传改良 | 第14-21页 |
1.1.1 染色体工程与外源基因转移 | 第15-19页 |
1.1.2 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 | 第19-21页 |
1.1.2.1 形态学鉴定 | 第19页 |
1.1.2.2 细胞学鉴定 | 第19-20页 |
1.1.2.3 生化鉴定 | 第20-21页 |
1.1.2.4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 第21页 |
1.2 小麦多属杂种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2.1 小麦多属杂种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1.2.2 多属杂种的创制途径 | 第22-23页 |
1.2.3 多属杂种的利用价值 | 第23-24页 |
1.3 小麦远缘杂交后代外源染色体的遗传特点 | 第24-27页 |
1.3.1 外源染色体在小麦遗传背景下的传递特点 | 第25-26页 |
1.3.2 雌雄配子传递外源染色体的特点 | 第26-27页 |
1.4 染色体C-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在小麦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31页 |
1.4.1 染色体C-分带技术及其应用 | 第27-28页 |
1.4.2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 第28-30页 |
1.4.3 染色体C-分带和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综合运用 | 第30-3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1-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2.1 材料 | 第32页 |
2.2 方法 | 第32-37页 |
2.2.1 白粉病、条锈病抗性鉴定 | 第32-33页 |
2.2.2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3页 |
2.2.3 细胞学观察 | 第33-34页 |
2.2.3.1 根尖细胞(RTC)染色体观察 | 第33页 |
2.2.3.2 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染色体构型分析 | 第33-34页 |
2.2.3.3 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观察 | 第34页 |
2.2.4 染色体C-分带 | 第34页 |
2.2.5 DNA提取 | 第34页 |
2.2.6 原位杂交 | 第34-36页 |
2.2.6.1 染色体制片 | 第34-35页 |
2.2.6.2 探针标记 | 第35页 |
2.2.6.3 杂交 | 第35页 |
2.2.6.4 信号检测 | 第35-36页 |
2.2.7 RAPD方法 | 第36-37页 |
2.2.7.1 引物及反应条件 | 第36页 |
2.2.7.2 反应程序 | 第36页 |
2.2.7.3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90页 |
3.1 三个双二倍体的性状特点和染色体组成 | 第37-43页 |
3.1.1 八倍体小黑麦劲松49的性状特点及其染色体组成 | 第37-40页 |
3.1.2 八倍体小滨麦的性状特点及其遗传组成 | 第40-42页 |
3.1.3 八倍体小偃麦中5的性状特点及其染色体组成 | 第42-43页 |
3.2 杂交亲和性及三属杂种后代的性状特点 | 第43-48页 |
3.2.1 不完全双二倍体之间的杂交亲和性 | 第43-44页 |
3.2.2 三属杂种及其后代的主要性状特点 | 第44-48页 |
3.2.2.1 三属杂种F1的性状特点及育性 | 第44-46页 |
3.2.2.2 三属杂种后代的主要性状特点 | 第46-48页 |
3.3 三属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 第48-74页 |
3.3.1 三属杂种F1的细胞学特点 | 第48-50页 |
3.3.2 三属杂种的花粉发育 | 第50-58页 |
3.3.2.1 三属杂种的小孢子发生特点 | 第50-52页 |
3.3.2.2 三属杂种的雄配子体发育特点 | 第52-53页 |
3.3.2.3 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异常现象 | 第53-54页 |
3.3.2.4 劲松49/小滨麦杂种F1花粉发育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 第54-58页 |
3.3.3 两个三属杂种自交后代的细胞学特点 | 第58-65页 |
3.3.3.1 两个三属杂种自交后代的染色体构型特点 | 第58-62页 |
3.3.3.2 三属杂种自交后代的染色体分离趋向 | 第62-65页 |
3.3.4 三属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 第65-74页 |
3.3.4.1 劲松49/小滨麦自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 第65-71页 |
3.3.4.2 劲松49/中5自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 第71-74页 |
3.4 种质材料的选育及其鉴定 | 第74-84页 |
3.4.1 山农030-1的选育及白粉病抗性鉴定 | 第74-78页 |
3.4.2 山农L050的选育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 第78-81页 |
3.4.3 山农L077的选育及其鉴定 | 第81-82页 |
3.4.4 山农L097的选育及其鉴定 | 第82-83页 |
3.4.5 山农L0100的选育及其鉴定 | 第83-84页 |
3.5 种质系山农030-1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84-90页 |
3.5.1 山农030-1白粉病抗性特点 | 第84-87页 |
3.5.2 山农030-1白粉病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 | 第87-90页 |
4. 讨论 | 第90-94页 |
4.1 亲本染色体组成分析 | 第90-92页 |
4.2 三属杂种后代种质系的选育 | 第92-93页 |
4.3 三属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染色体同源性分析 | 第93-94页 |
4.4 山农030-1抗病基因来源 | 第94页 |
5. 结论 | 第94-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