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4页 |
第一部分 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理解 | 第14-23页 |
一、 民间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 第14-18页 |
二、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内涵和定义 | 第18-23页 |
第二部分 动因分析——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23-32页 |
一、 国外学者对审计准则国际协调必要性的论述 | 第23-26页 |
二、 笔者对审计准则国际协调必要性的看法 | 第26-30页 |
三、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可能性——审计准则的技术属性表明其是可以协调的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障碍分析——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困难和消极因素 | 第32-38页 |
一、 卡米切尔的分析 | 第32-33页 |
二、 斯坦泼和穆尼兹的分析 | 第33-34页 |
三、 约翰·邓恩的分析 | 第34-35页 |
四、 笔者的分析 | 第35-38页 |
第四部分 回顾与评述——当前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发展和成就 | 第38-47页 |
一、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与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 第38-42页 |
二、 欧盟等组织与民间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 第42-43页 |
三、 国际性会计公司与民间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 第43-45页 |
四、 不同国家的民间审计职业团体之间的国际交流 | 第45-47页 |
第五部分 展望与设想——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途径、原则、思路和理论模型 | 第47-57页 |
一、 协调途径的选择 | 第47-50页 |
二、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原则 | 第50-52页 |
三、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本思路 | 第52-54页 |
四、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理论模型 | 第54-57页 |
第六部分 趋同与存异——中国在审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中的基本策略 | 第57-68页 |
一、 趋同——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必须走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道路 | 第57-61页 |
二、 存异——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应当适应中国国情 | 第61-63页 |
三、 对策——中国在审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中的基本措施 | 第63-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