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GIS从桌面走向网络 | 第8-14页 |
1、 GIS的发展历程 | 第8页 |
2、 WebGIS的诞生与发展 | 第8-13页 |
3、 WebGIS的特点 | 第13-14页 |
§1.2 WEBGIS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 实现WebGIS的多路方案 | 第14页 |
2、 WebGIS在中国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3 相关课题背景及研制要求 | 第15-16页 |
1、 相关课题背景 | 第15页 |
2、 研制要求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组织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WEBGIS的技术背景 | 第18-30页 |
§2.1 影响WEBGIS发展的几种IT技术 | 第18-21页 |
1、 Internet技术 | 第18页 |
2、 分布式计算平台 | 第18-19页 |
3、 软件工程技术 | 第19页 |
4、 软件开发技术 | 第19-20页 |
5、 XML——新的动力 | 第20-21页 |
§2.2 适合WEBGIS的多层应用程序结构模型 | 第21-24页 |
§2.3 实现WEBGIS的分布策略 | 第24-26页 |
1、 服务器端策略 | 第24-25页 |
2、 客户端策略 | 第25-26页 |
3、 综合策略 | 第26页 |
§2.4 构建WEBGIS的技术路线 | 第26-30页 |
1、 HTML方案——无网关方案 | 第26-27页 |
2、 CGI——早期的网关 | 第27-28页 |
3、 ASP和JSP | 第28-30页 |
第三章 POWERINTERMAP的总体设计 | 第30-42页 |
§3.1 多层应用程序结构模型 | 第30-31页 |
§3.2 建立在IIS和ASP基础上的WEB应用 | 第31-32页 |
§3.3 POWERINTERMAP信息流描述 | 第32-34页 |
1、 总体信息流描述 | 第32页 |
2、 服务器端信息流描述 | 第32-33页 |
3、 客户端信息流描述 | 第33页 |
4、 网络传输信息流描述 | 第33-34页 |
§3.4 POWERINTERMAP功能描述 | 第34-35页 |
1、 功能划分 | 第34页 |
2、 功能描述 | 第34-35页 |
§3.5 POWERINTERMAP数据库的设计 | 第35-38页 |
1、 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概念模型描述 | 第35-36页 |
2、 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逻辑模型描述 | 第36-38页 |
§3.6 工作区、图幅集合管理组件的设计 | 第38-42页 |
1、 关于工作区的一些概念 | 第38-39页 |
2、 工作区管理对象的设计 | 第39-40页 |
3、 图幅集合管理对象的设计 | 第40-42页 |
第四章 POWERINTERMAP地理数据访问对象的设计与实现 | 第42-58页 |
§4.1 WEB环境中的地理数据访问 | 第42-43页 |
1、 Web环境的特殊性 | 第42页 |
2、 适合Web环境的数据访问模式 | 第42-43页 |
§4.2 地理数据访问对象的设计与实现 | 第43-49页 |
1、 地理数据访问对象的设计 | 第44-46页 |
2、 地理数据访问对象的实现 | 第46-48页 |
3、 扩展SQL的设计 | 第48-49页 |
§4.3 网络通讯组件的设计 | 第49-54页 |
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 第49-52页 |
2、 PowerInterMap网络通讯组件的设计 | 第52-54页 |
§4.4 数据传输的最优化策略 | 第54-58页 |
1、 矢量数据的无损压缩 | 第54-55页 |
2、 地图图层内容及显示比例的划分 | 第55页 |
3、 单个要素的分细节传输 | 第55-58页 |
第五章 POWERINTERMAP的应用 | 第58-65页 |
§5.1 POWERINTERMAP的优势 | 第58-60页 |
1、 标准的技术——基于Internet/Intranet标准 | 第58-59页 |
2、 易伸缩的系统结构 | 第59-60页 |
§5.2 POWERINTERMAP功能 | 第60-61页 |
1、 PowerInterMap Viewer(GIS客户端) | 第60页 |
2、 PowerInterMap Author(GIS服务器端) | 第60-61页 |
§5.3 POwERINTERMAP安装与配置 | 第61-65页 |
1、 PowerInterMap的安装 | 第61-62页 |
2、 PowerInterMap的配置方案 | 第62-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5页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