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2页 |
1.1 动机 | 第8页 |
1.2 问题 | 第8-9页 |
1.3 方案 | 第9页 |
1.4 贡献 | 第9-10页 |
1.5 本文的安排 | 第10-12页 |
第2章 研究背景、问题和基本观点 | 第12-32页 |
2.1 软件复用 | 第12-19页 |
2.1.1 关于软件复用的若干基本观点 | 第12-15页 |
2.1.2 基于知识的软件复用 | 第15-17页 |
2.1.3 软件复用中的形式化和(半)自动化方法 | 第17-19页 |
2.2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 第19-20页 |
2.3 遗传程序设计 | 第20-32页 |
第3章 构件模型的形式化分析 | 第32-54页 |
3.1 构件模型的必要条件 | 第32-33页 |
3.2 对现有构件定义的分析 | 第33-34页 |
3.3 形式化的构件概念模型 | 第34-42页 |
3.3.1 构件模型 | 第35-36页 |
3.3.2 构件契约 | 第36-39页 |
3.3.3 构件接口 | 第39-40页 |
3.3.4 构件合成 | 第40页 |
3.3.5 构件关系 | 第40-42页 |
3.4 对现有构件语义描述方法的分析 | 第42-44页 |
3.5 形式化的构件语义模型 | 第44-48页 |
3.6 构件及其语义模型的评价和比较 | 第48-54页 |
第4章 面向特征的构件语义建模方法 | 第54-90页 |
4.1 背景和动机 | 第54-57页 |
4.2 特征的本质 | 第57-61页 |
4.3 特征空间的结构和性质 | 第61-65页 |
4.4 描述语义概念的领域特征空间 | 第65-76页 |
4.4.1 领域特征空间 | 第65-67页 |
4.4.2 领域特征空间的图示法 | 第67-76页 |
4.4.2.1 特征树的绘制方法 | 第67-68页 |
4.4.2.2 常见的四种特征类型 | 第68-70页 |
4.4.2.3 特征图描述语言 | 第70-76页 |
4.5 决定构件语义的定义特征空间 | 第76-79页 |
4.5.1 定义特征空间 | 第76-78页 |
4.5.2 定义特征空间的图示法 | 第78-79页 |
4.6 影响构件语义的语境特征空间 | 第79-81页 |
4.6.1 语境特征空间 | 第79-80页 |
4.6.2 语境特征空间的图示法 | 第80-81页 |
4.7 引导语义流向的需求特征空间 | 第81-82页 |
4.7.1 需求特征空间 | 第81页 |
4.7.2 需求特征空间的图示法 | 第81-82页 |
4.8 CBD过程中的语义流 | 第82-83页 |
4.9 面向特征的构件语义建模过程 | 第83-90页 |
4.9.1 CBD/EC特征模型的组成 | 第83-84页 |
4.9.2 特征建摸过程模型 | 第84-87页 |
4.9.3 可视化特征建模CASE工具:一种扩充UML的方法 | 第87-90页 |
第5章 特征描述逻辑 | 第90-110页 |
5.1 描述逻辑在特征建模中的作用 | 第90-94页 |
5.1.1 描述逻辑概述 | 第90-91页 |
5.1.2 形式化的构件描述语言 | 第91-92页 |
5.1.3 基于知识的构件智能化技术 | 第92-94页 |
5.2 特征描述逻辑原理 | 第94-102页 |
5.2.1 特征描述语言 | 第94-95页 |
5.2.2 的知识库系统 | 第95-96页 |
5.2.3 的基本推理服务 | 第96页 |
5.2.4 面向特征构件语义的形式化方法 | 第96-102页 |
5.2.4.1 领域空间dom的形式化方法 | 第97-98页 |
5.2.4.2 定义空间def的形式化方法 | 第98-99页 |
5.2.4.3 语境空间con的形式化方法 | 第99-100页 |
5.2.4.4 需求空间req的形式化方法 | 第100-102页 |
5.3 特征模型的推理方法 | 第102-107页 |
5.3.1 基本推理方法 | 第102-105页 |
5.3.2 计算复杂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5.3.3 的基本推理算法 | 第106-107页 |
5.4 CBD的主要推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第107-110页 |
5.4.1 构件分类 | 第107-108页 |
5.4.2 特征交互 | 第108页 |
5.4.3 构件语义失配 | 第108-109页 |
5.4.4 面向语义的构件检索 | 第109页 |
5.4.5 构件集成体的性质预测 | 第109-110页 |
第6章 构件演化计算方法和实践 | 第110-124页 |
6.1 演化思想对构件技术的适用性 | 第110-111页 |
6.2 演化构件计算框架 | 第111-112页 |
6.3 演化构件计算方法 | 第112-118页 |
6.3.1 编码模式 | 第114-115页 |
6.3.2 适应性度量 | 第115页 |
6.3.3 种群设定 | 第115-116页 |
6.3.4 选择原则 | 第116页 |
6.3.5 遗传算子 | 第116-117页 |
6.3.6 终止条件 | 第117页 |
6.3.7 演化构件的生命周期 | 第117-118页 |
6.4 CBD/EC方法的技术实现 | 第118-121页 |
6.5 基于演化构件的开发过程 | 第121-124页 |
结论 | 第124-125页 |
附录一 Z语言符号列表 | 第125-127页 |
附录二 UML统一建模语言图符列表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