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 第1-13页 |
1. 我国水泥标准的发展 | 第9-11页 |
2. 水泥标准执行中的难点 | 第11-12页 |
3. 水泥性能检测方法的改进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非国家标准的水泥凝结时间测定方法 | 第13-15页 |
1. 机械式替代人工操作 | 第13页 |
2. 自动化式替代人工操作 | 第13-14页 |
3. 升温快速测定法 | 第14-15页 |
第三章 水泥凝结的机理 | 第15-19页 |
1. 水泥凝结的概念 | 第15-16页 |
2. 水泥的凝结机理 | 第16-17页 |
3. 影响水泥凝结时间的因素 | 第17-19页 |
(1) 水泥组成 | 第17页 |
(2) 石膏缓凝剂的掺量和种类 | 第17页 |
(3) 水泥细度 | 第17-18页 |
(4) 外加剂 | 第18页 |
(5) 水泥浆体的制备和养护制度 | 第18页 |
(6) 水泥的水化速度—各因素的综合体现 | 第18-19页 |
第四章 试验设计要点与试验内容 | 第19-28页 |
1. 试验设计要点 | 第19页 |
2. 实验内容 | 第19-28页 |
(1) 混样 | 第19-20页 |
(2) 水泥中酸不溶物含量测定 | 第20-22页 |
(3) 化学结合水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4) 水泥净浆与水泥—水悬浮液的电导测定 | 第23-24页 |
(5) 水泥—水悬浮液的Ca~(+2)、OH~(-1)浓度测定 | 第24-26页 |
(6) 水泥水化使用的水灰比 | 第26页 |
(7) 计算机采集数据 | 第26-27页 |
(8) 实验样品来源 | 第27-28页 |
第五章 理论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28-53页 |
1. 样品的性能指标及其讨论 | 第28-31页 |
2. 水泥净浆与水泥—水悬浮液的电导 | 第31-35页 |
3. 悬浮液相中[Ca]~(+2)、[OH]~(-1)浓度 | 第35-38页 |
4. 水泥样品中的酸不溶物含量 | 第38-39页 |
5. 水泥样品的化学结合水量 | 第39-41页 |
6. 实验结果与水泥凝结时间的关系 | 第41-45页 |
7. 水泥净浆凝结机理的讨论 | 第45-48页 |
8. 多因素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第48-51页 |
(1) 灰色系统理论 | 第49页 |
(2) 灰色关联分析 | 第49-50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50-51页 |
9. 水泥凝结时间预测 | 第51-53页 |
(1) 模型及其建立过程 | 第51-52页 |
(2) 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线性校验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数据 | 第53-74页 |
1. 水泥样品技术指标 | 第53-55页 |
2. 水泥净浆电导检测结果 | 第55-57页 |
3. 水泥悬浮液电导检测结果 | 第57-59页 |
4. 水化液相检测结果 | 第59-61页 |
(1) 实验计算公式 | 第59页 |
(2) 计算结果 | 第59-61页 |
5. 水泥样品酸不溶物的测定 | 第61-64页 |
(1) 不溶物的质量百分数计算公式: | 第61页 |
(2) 计算结果 | 第61-64页 |
6. 水泥样品化学结合水量的测定 | 第64-66页 |
(1) 化学结合水量计算公式 | 第64页 |
(2) 计算结果 | 第64-66页 |
7. 实验结果的处理——关联度计算 | 第66-73页 |
(1) 理论基础 | 第66-67页 |
(2) 关联度的理论计算 | 第67-68页 |
(3) 关联度计算结果 | 第68-69页 |
(4) 凝结时间的预测 | 第69-73页 |
8. 设备与试剂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