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1-1 假肢接受腔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页 |
§1-2 假肢接受腔及其分类 | 第13-15页 |
§1-3 假肢接受腔受力分析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大腿假肢接受腔理论 | 第16-24页 |
§2-1 大腿假肢接受腔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1 支撑体重 | 第16-17页 |
2-1-2 自身悬吊 | 第17页 |
2-1-3 包容残肢 | 第17页 |
2-1-4 力的传递 | 第17页 |
§2-2 大腿假肢接受腔设计基本原理 | 第17-20页 |
§2-3 吸着式接受腔 | 第20页 |
§2-4 全接触式接受腔 | 第20页 |
§2-5 大腿假肢与步行时重心移动的关系 | 第20-24页 |
2-5-1 踵触地 | 第21页 |
2-5-2 支撑前期至支撑中期 | 第21-22页 |
2-5-3 支撑中期至支撑后期 | 第22-23页 |
2-5-4 支撑后期至摆动期 | 第23页 |
2-5-5 摆动后期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大腿假肢接受腔受力分析 | 第24-34页 |
§3-1 大腿接受腔受力测量技术回顾 | 第24页 |
§3-2 受力分析的复杂性 | 第24-25页 |
3-2-1 个性因素较多 | 第24页 |
3-2-2 界面边界条件复杂 | 第24-25页 |
3-2-3 承载状况 | 第25页 |
§3-3 接受腔受力测试过程 | 第25-26页 |
3-3-1 测量装置的选取 | 第25页 |
3-3-2 设备功能 | 第25页 |
3-3-3 试验对象 | 第25页 |
3-3-4 试验过程 | 第25-26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3-4-1 静态数据分析 | 第26页 |
3-4-2 动态数据分析 | 第26-29页 |
§3-5 稳定性分析 | 第29-32页 |
3-5-1 内外侧(ML)的稳定性 | 第29-30页 |
3-5-2 前后侧(AP)的稳定性 | 第30-32页 |
§3-6 残肢/接受腔界面摩擦的作用 | 第32-34页 |
3-6-1 摩擦的特性 | 第32页 |
3-6-2 表面摩擦对皮下组织的影响 | 第32页 |
3-6-3 摩擦在承载中的作用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大腿假肢接受腔受力的理论建模 | 第34-41页 |
§4-1 大腿接受腔受力的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4-1-1 问题的简化 | 第34页 |
4-1-2 系统建模 | 第34-36页 |
§4-2 界面刚度 | 第36-37页 |
§4-3 预应力 | 第37页 |
§4-4 预测应力 | 第37-38页 |
§4-5 实例分析 | 第38页 |
§4-6 摩擦力在系统承载中的作用 | 第38-41页 |
第五章 大腿假肢接受腔的有限元分析 | 第41-53页 |
§5-1 有限元单元法基本思想 | 第41页 |
§5-2 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 第41-47页 |
5-2-1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 第41-43页 |
5-2-2 弹性力学问题有限单元法的一般原理和表达形式 | 第43-47页 |
§5-3 采用有限元分析的优点及目的 | 第47-48页 |
§5-4 假肢接受腔有限元分析的复杂性 | 第48页 |
§5-5 接受腔各部分参数的获取及试验过程 | 第48-50页 |
5-5-1 几何形状 | 第48-49页 |
5-5-2 材料特性 | 第49页 |
5-5-3 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5-5-4 承载状况 | 第50页 |
§5-6 有限元分析的有效性 | 第50-51页 |
§5-7 假肢接受腔受力分析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系和意义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