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

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电解液与正、负电极材料的兼容性

摘要(中文)第1-5页
(英文)第5-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9页
 1.1 锂离子二次电池概述第14-15页
 1.2 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常用的正、负极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第15-17页
  1.2.1 正极材料第15页
  1.2.2 炭负极材料第15-16页
  1.2.3 电解液第16-17页
 1.3 电解液与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相容性第17-23页
  1.3.1 电解液与炭负极材料的相容性第17-22页
   1.3.1.1 电解液与炭负极材料相容性的基本内涵第17-18页
   1.3.1.2 SEI膜的化学组成与形成SEI膜的反应第18-19页
   1.3.1.3 SEI膜的织构和导Li~+机理第19-20页
   1.3.1.4 SEI膜的稳定性第20-21页
   1.3.1.5 优化炭负极材料界面SEI膜,实现电解液/炭负极材料的相容性第21-22页
  1.3.2 电解液与正极材料的相容性第22-23页
   1.3.2.1 电解液与正极材料相容性的基本内涵第22页
   1.3.2.2 电解液纽分在正极材料界面的氧化反应第22页
   1.3.2.3 正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的溶解第22-23页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24页
 参考文献第24-29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29-35页
 2.1 正负极材料、隔膜、试剂及电解液第29-31页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31-32页
 2.3 材料宏观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第32-33页
  2.3.1 电解液电导率的测定第32页
  2.3.2 正、负极材料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的测定第32页
  2.3.3 正、负极材料的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特性的测定第32-33页
 2.4 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与测试第33-34页
 2.5 材料表面的FTIR分析第34-35页
第三章 电解液与煤沥青基中间相炭微球的相容性第35-56页
 3.1 试样的制备第36-37页
  3.1.1 C-MCMB的制备第36页
  3.1.2 C-MCMB的炭化和石墨化第36-37页
 3.2 HTT_(max)对C-MCMB试样微观结构的影响第37-39页
 3.3 HTT_(max)对C-MCMB试样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39-44页
  3.3.1 以不同HTT_(max)进行热处理的C-MCMB试样在1mol/L LiClO_4/EC+DEC(1:1)电解液中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第39-41页
  3.3.2 以不同HTT_(max)热处理的C-MCMB试样在1mol/L LiClO_4/EC+DEC(1:1)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特性第41-43页
  3.3.3 C-MCMB试样的宏观电化学性能与微观结构间的关系第43-44页
 3.4 电解液组成对CM_(2800)试样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44-53页
  3.4.1 CM_(2800)试样在不同电解液中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第44-47页
  3.4.2 CM_(2800)试样在不同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特性第47-50页
  3.4.3 CM_(2800)试样在不同电解液中形成的SEI膜的FTIR分析第50-53页
 3.5 CM_(2800)试样在1mol/L LiClO_4/EC+DEC(1:1)电解液中循环寿命的估测第53-54页
 3.6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第四章 电解液与石油沥青基中间相炭微球的相容性第56-76页
 4.1 试样的制备第56页
  4.1.1 P-MCMB的制备第56页
  4.1.2 P-MCMB的炭化和石墨化第56页
 4.2 HTT_(max)对P-MCMB试样微观结构的影响第56-58页
 4.3 HTT_(max)对P-MCMB试样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58-64页
  4.3.1 以不同HTT_(max)进行热处理的P-MCMB试样在1mol/L LiClO_4/EC+DEC(1:1)电解液中的恒电流充、放中性能第58-61页
  4.3.2 以不同HTT_(max)热处理的P-MCMB试样在1mol/L LiClO_4/EC+DEC(1:1)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特性第61-63页
  4.3.3 P-MCMB试样的宏观电化学性能与微观结构间的关系第63-64页
 4.4 电解液组成对PM_(2800)试样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64-73页
  4.4.1 PM_(2800)试样在不同电解液中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第64-67页
  4.4.2 PM_(2800)试样在不同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特性第67-69页
  4.4.3 PM_(2800)试样在不同电解液中形成的SEI膜的FTIR分析第69-73页
 4.5 PM_(2800)试样在1mol/LiClO_4/EC+DEC(1:1)电解液中循环寿命的估测第73-74页
 4.6 结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6页
第五章 电解液与高温热处理石油焦的相容性第76-94页
 5.1 试样的制备第76页
 5.2 HTT_(max)对FPC试样微观结构的影响第76-78页
 5.3 HTT_(max)对FPC试样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78-82页
  5.3.1 以不同HTT_(max)进行热处理的FPC试样在1mol/L LiClO_4/EC+DEC(1:1)电解液中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第78-80页
  5.3.2 以不同HTT_(max)进行热处理的FPC试样在1mol/L LiClO_4/EC+DEC(1:1)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特性第80-82页
  5.3.3 FPC_(3000)试样用作LIB负电极时充、放电性能变差的原因第82页
 5.4 电解液组成对FPC_(2750)试样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82-92页
  5.4.1 FPC_(2750)试样在不同电解液中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第82-85页
  5.4.2 FPC_(2750)试样在不同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特性第85-88页
  5.4.3 FPC_(2750)试样在不同电解液中形成的SEI膜的FTIR分析第88-92页
 5.5 FPC_(2750)试样在1mol/L LiClO_4/EC+DEC(1:1)电解液中循环寿命的估测第92页
 5.6结论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4页
第六章 电解液与低温热解炭-天然鳞片石墨复合材料的相容性第94-109页
 6.1 试样的制备第94-95页
  6.1.1 NFG的预处理第94页
  6.1.2 酚醛树脂第94-95页
  6.1.3 低温热解炭包覆天然鳞片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第95页
 6.2 NFG、PR-1-900、PR-2-900及PR-3-900试样的结构分析第95-96页
 6.3 制备条件对复合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96-102页
  6.3.1 热解炭包覆层厚度对低温热解炭/NFG复合材料在1mol/L LiPF_6/EC+DEC(1:1)电解液中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96-99页
  6.3.2 HTTY_(max)对复合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99-102页
 6.4 电解液组成对PR-2-900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102-107页
  6.4.1 PR-2-900在不同电解液中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第102-105页
  6.4.2 PR-2-900在不同电解液体系中的循环伏安特性第105-107页
 6.5 PR-2-900试样在1mol/L LiClO_4/EC+DEC(1:1)电解液中循环寿命的估测第107-108页
 6.6 结论第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09页
第七章 电解液与正极材料(尖品石LiMn_2O_4和LiCoO_2)的相容性第109-125页
 7.1 尖晶石LiMn_2O_4和LiCoO_2正极材料的晶体结特征第109-111页
 7.2 电解液的氧化电位和抗氧化性第111-112页
 7.3 电解液组成对尖晶石LiMn_2O_4正极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112-118页
  7.3.1 尖晶石LiMn_2O_4电极在不同电解液中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第112-115页
  7.3.2 尖晶石LiMn_2O_4电极在不同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特性第115-117页
  7.3.3 尖晶石LiMn_2O_4材料在1mol/L LiClO_4/EC+DMC(1:1)电解液中的循环寿命的预测第117-118页
 7.4 电解液组成对LiCoO_2正极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118-123页
  7.4.1 LiCoO_2材料在不同电解液中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第118-120页
  7.4.2 LiCoO_2材料在不同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特性第120-122页
  7.4.3 LiCoO_2材料在1mol/L LiClO_4/EC+DEC(1:1)电解液中循环寿命的预测第122-123页
 7.5结论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5页
第八章 电解液与正、负极材料的兼容性第125-129页
第八章 结语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有关论文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髓核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下一篇:增益自调整的神经元二自由度PID控制及其MATLAB/SIMULINK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