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 | 第12页 |
·新经济蓬勃兴起 | 第12-13页 |
·科技发展导致加工与管理在地域上的分工 | 第13页 |
·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实用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主要创新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上 | 第14页 |
·研究内容上 | 第14-15页 |
·研究视角创新 | 第15-16页 |
2 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 第16-23页 |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 | 第16-19页 |
·城市 | 第16页 |
·竞争力 | 第16-17页 |
·城市竞争力 | 第17-19页 |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 第19-20页 |
·城市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 第19页 |
·城市竞争力的主体 | 第19页 |
·城市竞争力的实质 | 第19页 |
·城市竞争力的核心 | 第19-20页 |
·城市竞争力的过程与结果 | 第20页 |
·城市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 第20页 |
·城市竞争力的特征 | 第20-21页 |
·系统性 | 第20页 |
·动态性 | 第20页 |
·相对性 | 第20-21页 |
·城市竞争力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21-23页 |
·城市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 第21页 |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综合实力 | 第21-22页 |
·城市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 第22页 |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22-23页 |
3 城市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33页 |
·城市竞争力的基础理论综述 | 第23-26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3页 |
·新贸易理论 | 第23-24页 |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Porter 的“钻石模型” | 第24-25页 |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页 |
·城市竞争力理论综述 | 第26-33页 |
·国外的城市竞争力理论 | 第26-29页 |
·国内城市竞争力理论 | 第29-33页 |
4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44页 |
·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3-34页 |
·科学性与合理性相结合原则 | 第33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33页 |
·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 第33页 |
·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 | 第33-34页 |
·前瞻性原则 | 第34页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4页 |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4-41页 |
·城市竞争力的系统结构模型 | 第34-35页 |
·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要素 | 第35-37页 |
·城市竞争力具体评价指标 | 第37-41页 |
·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41-44页 |
·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种类 | 第41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1-42页 |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简介 | 第42页 |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第42-44页 |
5 重庆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44-57页 |
·样本城市的确定和指标数据的处理 | 第44-50页 |
·样本城市的选取和确定 | 第44页 |
·样本城市指标数据的收集 | 第44-46页 |
·确定主成分 | 第46-47页 |
·分析载荷矩阵 | 第47-49页 |
·因子得分及其排名 | 第49-50页 |
·城市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重庆市城市竞争力与东部城市的差距 | 第54-57页 |
6 提升重庆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 第57-64页 |
·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原则 | 第57-58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7页 |
·全面发展原则 | 第57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57-58页 |
·提升重庆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 第58-61页 |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 第58页 |
·扶持城市中的优势企业,加速其规模化,鼓励其技术创新 | 第58-59页 |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 第59-60页 |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科技水平 | 第60页 |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深化国际交流和合作 | 第60页 |
·明确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 第60-61页 |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 第61页 |
·完善社会发展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 第61页 |
·结束语 | 第61-64页 |
·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 | 第61-62页 |
·本文仍需后续深入研究的方面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