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 稻米品质及品质指标 | 第11-13页 |
·碾米品质(milling quality) | 第11页 |
·外观品质(appearance quality) | 第11页 |
·蒸煮食用品质(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 第11-12页 |
·营养品质(nutritional quality) | 第12-13页 |
2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3-15页 |
·碾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3页 |
·外观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3页 |
·蒸煮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3-14页 |
·稻米营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4页 |
·加工品质与蒸煮、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14页 |
·外观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间的相关性 | 第14-15页 |
·蒸煮品质与营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5页 |
3 影响稻米品质的非遗传因素 | 第15-18页 |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5-17页 |
·气象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地理生态环境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栽培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移栽期、播种期与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7页 |
·肥水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收获时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8页 |
4 优质食用稻米标准与优质稻米发展现状 | 第18-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3 米质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20-23页 |
·碾米品质的测定 | 第20-21页 |
·外观品质的测定 | 第21页 |
·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 第21-22页 |
·直链淀粉含量 | 第21页 |
·糊化温度(碱消值) | 第21-22页 |
·胶稠度测定 | 第22页 |
·营养品质的测定 | 第22-23页 |
·食味品尝试验方法 | 第23页 |
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43页 |
1 新育常规籼稻品种与高档商品米的品质比较 | 第24-31页 |
·新育常规籼稻品种与高档商品米品质性状的总体表现 | 第24-25页 |
·新育常规稻品种与高档商品米品质性状之间的比较 | 第25-28页 |
·碾米品质 | 第25页 |
·外观品质 | 第25-26页 |
·蒸煮和食味品质 | 第26页 |
·营养品质 | 第26-27页 |
·蒸煮食味品质感官评价 | 第27-28页 |
·新育常规品种品质性状的比较 | 第28-31页 |
2 新品种不同生态环境下种植的品质比较 | 第31-36页 |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对新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31-33页 |
·各供试新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的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 第33-36页 |
3 新育杂交中、晚稻组合的品质比较 | 第36-40页 |
·新育杂交中、晚稻组合稻米品质总体表现及其优质率 | 第36-37页 |
·新育杂交中、晚稻组合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 第37-40页 |
4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3页 |
·新育品种、品质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 第40页 |
·供试杂交稻品质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 第40-43页 |
讨论 | 第43-46页 |
1 优质常规稻品种选育的探讨 | 第43页 |
2 优质杂交稻组合选育的探讨 | 第43-44页 |
3 不同生态条件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44-45页 |
4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