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概况与进展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2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27页 |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7页 |
·产业集群的定义 | 第15-16页 |
·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16-17页 |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回顾 | 第17-21页 |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韦伯的集聚理论 | 第18页 |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波特的钻石理论 | 第19-20页 |
·克鲁格曼的产业集聚理论 | 第20-21页 |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 第21-23页 |
·自然条件 | 第21-22页 |
·社会条件 | 第22页 |
·产业条件 | 第22-23页 |
·产业集群产生的根源 | 第23-24页 |
·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机制 | 第24-25页 |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第25-27页 |
·集群的专业化生产 | 第25页 |
·外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 第25-26页 |
·产业集群的区域人才集聚效应 | 第26-27页 |
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 第27-34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 第27-28页 |
·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 | 第27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27-28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28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 | 第28-32页 |
·知识溢出效应 | 第28-30页 |
·创新资源的可得性 | 第30-31页 |
·示范效应与追赶效应 | 第31页 |
·吸聚效应 | 第31-32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形成的外在条件 | 第32-34页 |
·拥有知识导向的区域 | 第32页 |
·产品或服务必须具备较长的价值链 | 第32-33页 |
·具有完善的辅助机构和全球化的市场 | 第33-34页 |
4 广州高新区产业集群分析 | 第34-38页 |
·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概况 | 第34页 |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现状 | 第34-35页 |
·第一阶段──产业集中或空间扎堆期 | 第34页 |
·第二阶段──专业化和功能化阶段 | 第34-35页 |
·第三阶段──四区优势互补阶段 | 第35页 |
·广州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 | 第35页 |
·广州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能力分析 | 第35-38页 |
·三大产业已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自主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 第36页 |
·各类研发机构成为区内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 | 第36页 |
·外资企业科技创新活跃,提高区内科技创新水平 | 第36-38页 |
5 广州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案例分析─以软件产业为例 | 第38-43页 |
·天河软件园软件产业发展过程 | 第38页 |
·天河软件园软件产业集群化发展背景分析 | 第38-41页 |
·地处广州新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 | 第38-39页 |
·市场化程度高,相关产业配套发展 | 第39页 |
·拥有雄厚的科技、人才实力 | 第39-40页 |
·特殊的科技社区文化氛围 | 第40-41页 |
·天河软件园软件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 第41-43页 |
·促进企业合作、管理和研发水平的提高 | 第41页 |
·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官产学研合作机制 | 第41-42页 |
·调整软件企业发展方向,促进软件企业的规模化、国际化 | 第42-43页 |
6 广州高新区发展产业集群所存在的不足 | 第43-45页 |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 第43页 |
·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密集度不高 | 第43-44页 |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较难进入不足 | 第44-45页 |
7 广州高新区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 第45-48页 |
·加强规划引导,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 第45-46页 |
·加快编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相关引导政策产业 | 第45页 |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监测评价体系 | 第45页 |
·选择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 第45-46页 |
·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强化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 第46页 |
·定位于专业化及核心技术优势,打造集群的核心产业 | 第46页 |
·推动建立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体系 | 第46页 |
·发挥政府的职能健全公共服务机构 | 第46-48页 |
·提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 第46-47页 |
·积极吸引中高级科技人才和风险投资基金 | 第47页 |
·建立官产学研合作机制 | 第47-48页 |
8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