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三远”之美学解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2页 |
| 第一章 “三远”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 第12-16页 |
| ·“三远”的美学渊源 | 第12-13页 |
| ·“以玄对山水”—“远”的发微 | 第12页 |
| ·山水画的体“道”—“远”的自觉 | 第12-13页 |
| ·“三远”质和灵的双重发展 | 第13-16页 |
| ·山水画的空间构图—“远”的形而下的表现 | 第13-15页 |
| ·山水画的心灵超越—“远”的形而上的表现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三远”在郭熙美学思想中的定位 | 第16-24页 |
| ·“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审美功能观 | 第16-17页 |
| ·“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照论 | 第17-19页 |
| ·林泉之心 | 第17-18页 |
| ·“远望”与“近观” | 第18-19页 |
| ·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 | 第19页 |
| ·“注精以一之”的审美创作论 | 第19-20页 |
| ·“三远”—山水画的艺术规则 | 第20-24页 |
| ·观察、构图、创作——“三位一体”的“远势”营构 | 第20-22页 |
| ·《早春图》—“三远”法的全面体现 | 第22页 |
| ·“尚平远”—山水画的审美倾向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三远”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 第24-36页 |
| ·“三远”的儒家美学内涵 | 第24-28页 |
| ·儒家思想对郭熙的影响 | 第24-26页 |
| ·弘儒—“高远”山水画的内蕴 | 第26-28页 |
| ·“三远”的道家美学内涵 | 第28-31页 |
| ·道家思想对郭熙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悟道—“平远”山水画的本质 | 第29-31页 |
| ·“三远”的禅宗美学内涵 | 第31-34页 |
| ·禅宗思想对郭熙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空灵”—“三远”的禅境 | 第33-34页 |
| ·“三远”的美学意义 | 第34-36页 |
| ·对绘画领域的影响 | 第34页 |
| ·与其他艺术领域的互渗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