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复合不同粒径粘土矿物强化混凝除藻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藻类污染现状及除藻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藻类简介 | 第12页 |
·藻类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2-15页 |
·含藻水的混凝特性 | 第15-16页 |
·除藻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强化混凝技术 | 第17-22页 |
·强化混凝的定义 | 第17-18页 |
·混凝机理介绍 | 第18-19页 |
·强化混凝的方法 | 第19-20页 |
·影响混凝作用的因素 | 第20-22页 |
·聚合氯化铝简介 | 第22-24页 |
·聚合氯化铝 | 第22-23页 |
·聚合氯化铝的混凝机理 | 第23页 |
·聚合氯化铝的优缺点 | 第23-24页 |
·天然粘土矿物及其在除藻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铝的危害及形态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铝的危害 | 第25-26页 |
·铝形态分析方法 | 第26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6-2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8-29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9页 |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 第29-31页 |
·藻类的培养 | 第31-32页 |
·单一藻——颤藻的培养 | 第31-32页 |
·混合藻的培养 | 第32页 |
·铝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页 |
·实验主要测定方法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处理单一藻——颤藻的实验研究 | 第35-49页 |
·实验内容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5-48页 |
·实验环境的pH 值 | 第35-37页 |
·筛选最佳矿物 | 第37-38页 |
·PAC 和高岭土单独除藻投加量的确定 | 第38-39页 |
·PAC 与高岭土复合絮凝除藻 | 第39-43页 |
·絮凝沉降颤藻的显微观察 | 第43页 |
·藻类初始浓度对药剂投量的影响 | 第43-46页 |
·铝形态分析及含量测定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处理混合藻的实验研究 | 第49-58页 |
·实验内容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9-57页 |
·筛选最佳矿物 | 第49-50页 |
·单加PAC 除藻投加量的确定 | 第50-51页 |
·PAC 与高岭土复合絮凝除藻 | 第51-53页 |
·藻类初始浓度对药剂投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铝形态分析及含量测定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73页 |
附录1 PAC 产品质量分析 | 第64-68页 |
附录2 藻类培养液的配制 | 第68-69页 |
附录3 铝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9-71页 |
附录4 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铝含量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