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和当前我国大学校园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第11-12页 |
·规划管理体制的建全是规划实施的保证 | 第11页 |
·大学校园规划和城市规划关系的思考 | 第11页 |
·对校园特色趋同的担忧 | 第11页 |
·对小汽车进入校园的考虑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大学校园规划及本论文的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国外相关研究及分析 | 第12-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及分析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研究情况 | 第14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高校的形成和发展所获得的启示 | 第16-28页 |
·国外大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16-23页 |
·大学的起源 | 第16-17页 |
·中世纪的大学 | 第17-18页 |
·近代的大学 | 第18-19页 |
·现代、当代的大学 | 第19-23页 |
·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3-27页 |
·古代的大学 | 第23-24页 |
·近、现代的大学 | 第24-26页 |
·当代的大学 | 第26页 |
·新世纪的大学 | 第26-27页 |
·启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对云南农业大学历史、现状及周边区域的分析 | 第28-49页 |
·云南农业大学的发展沿革 | 第28-31页 |
·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科特色 | 第31-38页 |
·生物多样性学科 | 第32-34页 |
·动物科学学科 | 第34-35页 |
·园林园艺学科 | 第35-36页 |
·水利水电学科 | 第36-37页 |
·普洱茶学科 | 第37-38页 |
·云南农业大学的校区现状及周边区域分析 | 第38-49页 |
·东校区 | 第39-44页 |
·东校区现状建筑分析 | 第39-41页 |
·东校区现状环境景观分析 | 第41页 |
·东校区现状道路分析 | 第41-42页 |
·东校区现状竖向分析 | 第42页 |
·东校区现状空间分析 | 第42-44页 |
·西校区 | 第44-45页 |
·西校区现状功能分析 | 第44-45页 |
·云南农业大学的周边现状 | 第45-49页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现状及特点 | 第45-47页 |
·校园周边社区分析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对云南农业大学演变、更新的思考 | 第49-86页 |
·功能关系 | 第49-63页 |
·大学与城市的关系 | 第49-56页 |
·创意城市 | 第49-50页 |
·创意城市类型 | 第50-52页 |
·影响创意城市的因素 | 第52页 |
·大学与创意城市的关系 | 第52-54页 |
·大学对于城市空间的作用 | 第54-56页 |
·大学之间及大学内部各学院的关系 | 第56-58页 |
·学生行为模式为原则创造人性化公共交往空间 | 第58-63页 |
·形式关系 | 第63-78页 |
·道路结构的稳定性——步行优先和结合城市发展的TOD+BRT原则 | 第63-68页 |
·步行优先 | 第63-65页 |
·结合城市发展的TOD+BRT原则 | 第65-68页 |
·空间整合 | 第68-75页 |
·强化校园入口空间,彰显校园标志性 | 第68-70页 |
·整序空间序列及轴线 | 第70-72页 |
·学生行为模式为原则整治零碎空间 | 第72-75页 |
·校园性格的塑造 | 第75-78页 |
·形体环境规划 | 第78-86页 |
·昆明城市规划对学校及周边考虑 | 第78-81页 |
·大学优势学科与城市总体发展的良性互动 | 第81-86页 |
第五章 对云南农业大校园规划及管理的建议 | 第86-95页 |
·规划中的协调机制 | 第86-94页 |
·构建协调机制的理论来由 | 第87-93页 |
·公众参与 | 第87-92页 |
·公共政策与协调原则 | 第92-93页 |
·建立面向全校的协调机制 | 第93-94页 |
·现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93页 |
·建立面向全校的协调机制 | 第93-94页 |
·宽容的环境,沟通的角色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附录A: 插图索引 | 第98-102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