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β-甘露聚糖酶产生菌 | 第10-12页 |
·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 | 第10-11页 |
·β-甘露聚糖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11页 |
·β-甘露聚糖酶产生菌的鉴定 | 第11-12页 |
·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2-21页 |
·β-甘露聚糖酶的克隆与序列特点 | 第12-16页 |
·β-甘露聚糖酶的表达 | 第16-18页 |
·表达载体 | 第18-19页 |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第19-21页 |
·代谢网络及代谢通量分析 | 第21-22页 |
·β-甘露聚糖酶的结构与稳定性 | 第22-23页 |
·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 | 第23-25页 |
·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 第23页 |
·在纸浆工业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24页 |
·在石油破胶剂中的应用 | 第24页 |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4-2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β-甘露聚糖酶生产菌株的鉴定 | 第27-43页 |
·材料 | 第27-29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27页 |
·试剂盒、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28页 |
·主要溶液 | 第28-29页 |
·实验室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5页 |
·刚果红染色法对菌株的筛选鉴定 | 第29-30页 |
·β-甘露聚糖酶产生菌株的常规鉴定 | 第30页 |
·16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0-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刚果红染色快速鉴定 | 第35页 |
·形态与生理生化鉴定 | 第35-37页 |
·16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Bacillus subtilis TJ-200603β-甘露聚糖酶的测序、克隆与表达 | 第43-70页 |
·材料 | 第43-45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43页 |
·试剂盒、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 第43页 |
·主要溶液 | 第43-44页 |
·实验室仪器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56页 |
·β-甘露聚糖酶基因部分序列的分析 | 第45-46页 |
·β-甘露聚糖酶基因全长序列的分析 | 第46-47页 |
·β-甘露聚糖酶成熟肽的基因克隆 | 第47-48页 |
·原核表达载体 pET-22b-man 的构建与转化 | 第48-52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52-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9页 |
·β-甘露聚糖酶基因部分序列的分析 | 第56-59页 |
·β-甘露聚糖酶基因全长序列的分析 | 第59-64页 |
·β-甘露聚糖酶成熟肽的基因克隆 | 第64-66页 |
·原核表达载体 pET-22b-man 的构建与转化 | 第66-67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产β-甘露聚糖酶大肠杆菌工程菌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70-79页 |
·代谢通量分析原理 | 第70-71页 |
·E.coli 的生化反应网络 | 第71-73页 |
·E.coli 代谢模型的建立 | 第73页 |
·E.coli 代谢模型的优化计算 | 第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以β-甘露聚糖酶的生物合成为优化目标的代谢流分析 | 第73-74页 |
·以菌体的生长为优化目标的代谢流分析 | 第74-75页 |
·代谢网络中重要节点的比较分析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β-甘露聚糖酶热稳定性的研究 | 第79-88页 |
·材料 | 第79-80页 |
·试剂 | 第79-80页 |
·实验室仪器 | 第80页 |
·实验方法 | 第80-82页 |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80页 |
·酶液与保护剂贮液的配制 | 第80页 |
·酶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80页 |
·复合保护剂配比的正交设计 | 第80-81页 |
·保护剂存在时β-甘露聚糖酶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 第81页 |
·β-甘露聚糖酶热失活曲线的测定与失活参数的计算 | 第81-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87页 |
·单一保护剂对β-甘露聚糖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不同配比的复合保护剂对β-甘露聚糖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83-85页 |
·保护剂存在时β-甘露聚糖酶最适反应温度 | 第85页 |
·65℃下β-甘露聚糖酶失活动力学和热力学及保护机理分析 | 第85-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98-99页 |
附录 | 第99-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