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第14-1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本论文的整体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系统总体构架分析 | 第18-29页 |
·系统开发环境 | 第18-21页 |
·Microsoft Visual C++ Version 6.0介绍 | 第18-19页 |
·Visual 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特点和优势 | 第19页 |
·基于C/S结构的系统 | 第19-21页 |
·Oricle 9i介绍 | 第21页 |
·系统功能构架分析 | 第21-25页 |
·系统整体数据流和控制流分析 | 第22-23页 |
·客户端功能需求 | 第23-24页 |
·中心服务器功能需求 | 第24-25页 |
·系统网络分析 | 第25-26页 |
·系统数据传送完整性分析 | 第26-27页 |
·客户端数据传送可能发生异常 | 第27页 |
·服务器端数据接收和入库可能发生异常 | 第27页 |
·系统硬件和软件组成 | 第27-29页 |
·硬件组成 | 第27-28页 |
·软件组成 | 第28-29页 |
第3章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第29-60页 |
·基于Windows的串口Win32API编程 | 第29-35页 |
·Windows多线程介绍 | 第35-38页 |
·线程概念 | 第35页 |
·线程的编程技术 | 第35-38页 |
·客户端高数据量数据采集和处理 | 第38-39页 |
·Windows高精度定时器的实现 | 第39-41页 |
·Winsock网络编程 | 第41-46页 |
·基于Winsock的网络通信原理 | 第41-43页 |
·Winsock与应用程序关系 | 第43页 |
·套接字I/O通信模型 | 第43-44页 |
·完成端口详述 | 第44-46页 |
·高吞吐量服务器架构设计 | 第46-47页 |
·数据库的访问—OLE DB | 第47-54页 |
·OLE DB介绍 | 第47-49页 |
·数据库的连接 | 第49页 |
·SQL语句的执行 | 第49-52页 |
·数据库表内容的遍历 | 第52-54页 |
·Windows注册表的读写 | 第54-60页 |
·Windows注册表介绍 | 第54-55页 |
·Windows注册表结构 | 第55-57页 |
·Windows注册表的读取 | 第57-58页 |
·Windows注册表的写入 | 第58-60页 |
第4章 系统设计 | 第60-81页 |
·客户端程序设计 | 第60-71页 |
·客户端程序运作思路 | 第60-61页 |
·客户端系统结构图 | 第61-62页 |
·L频段的数据采集 | 第62-67页 |
·串口数据接收 | 第62-63页 |
·L频段数据输出格式 | 第63-64页 |
·L频段数据采集 | 第64-67页 |
·L频段数据存储 | 第67页 |
·L频段与服务器网络通信 | 第67-68页 |
·L频段数据的网络传送算法 | 第68-71页 |
·UHF频段的数据采集、处理和网络传送 | 第71页 |
·服务器端程序设计 | 第71-74页 |
·服务器程序运作思路 | 第71-73页 |
·服务器程序模型 | 第73-74页 |
·通信协议设计 | 第74-76页 |
·通信协议设计方法 | 第75页 |
·通信协议整体构成 | 第75-76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76-81页 |
·服务器数据库ER图 | 第76-79页 |
·数据库逻辑结构 | 第79-81页 |
·数据库表结构定义 | 第79页 |
·数据库存储过程定义 | 第79-81页 |
第5章 系统实现 | 第81-100页 |
·客户端程序实现 | 第81-87页 |
·客户端程序框架实现 | 第81-83页 |
·客户端串口控制类实现 | 第83-84页 |
·客户端数据采集、计算类实现 | 第84-86页 |
·客户端网络数据传送类实现 | 第86-87页 |
·客户端数据存储类实现 | 第87页 |
·服务器程序实现 | 第87-100页 |
·服务器程序框架实现 | 第87-89页 |
·服务器网络通信类实现 | 第89-94页 |
·通信类整体设计 | 第89-90页 |
·通信类运行机制描述 | 第90-91页 |
·通信类主要类成员数介绍 | 第91-94页 |
·服务器通信协议打包、解包类实现 | 第94-95页 |
·服务器数据库类实现 | 第95-100页 |
·数据库类整体设计 | 第95-97页 |
·数据库类主要类成员函数介绍 | 第97-10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3页 |
附录A 插图清单 | 第103-104页 |
附录B 表格清单 | 第104-10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