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1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9页 |
·浊积扇沉积模式 | 第16-19页 |
·浊积扇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19-27页 |
·沉积模式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 第27-29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9-31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单元研究 | 第31-48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1-34页 |
·构造特征 | 第32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32-33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33-34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4-42页 |
·层序地层特征 | 第34页 |
·各级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 | 第34-37页 |
·高分辨率地层格架 | 第37-40页 |
·高分辨率地层对比剖面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8页 |
第三章 “叠置扇”模式与控制要素分析 | 第48-100页 |
·沉积特征 | 第50-56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50-54页 |
·电性特征 | 第54页 |
·地震反射特征 | 第54-56页 |
·沉积相研究 | 第56-80页 |
·沉积微相类型 | 第56-57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57-58页 |
·剖面相研究 | 第58-62页 |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62-70页 |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70-80页 |
·“叠置扇”扇模式 | 第80-90页 |
·叠置扇模式的提出 | 第80-82页 |
·叠置扇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82-89页 |
·叠置扇模式的预测作用 | 第89-90页 |
·叠置扇控制要素分析 | 第90-100页 |
·构造运动的控制作用 | 第90-95页 |
·湖平面变化的控制作用 | 第95页 |
·沉积物供给的控制作用 | 第95-98页 |
·“源-坡—洼配置”和湖平面共同控制叠置扇的成因与演化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100-116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100-103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 第100-101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101-103页 |
·储层非均质性的演变规律及其控制要素 | 第103-114页 |
·储层非均质性的演变特征 | 第103-113页 |
·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要素 | 第113-114页 |
·储层非均质性在油气勘探开发的作用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叠置扇与油气 | 第116-135页 |
·油藏类型 | 第116-117页 |
·成藏条件 | 第116-117页 |
·油藏类型 | 第117页 |
·油层展布特征及控制要素 | 第117-123页 |
·油层垂向分布特征 | 第117-120页 |
·油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120-123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123-127页 |
·叠置扇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 第127-135页 |
结论 | 第135-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作者简介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