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14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16-25页 |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区域 | 第16页 |
2-1-2 区域经济 | 第16-17页 |
2-1-3 高等教育 | 第17页 |
2-1-4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 | 第17-18页 |
§2-2 三螺旋理论 | 第18-20页 |
2-2-1 三螺旋概念的提出 | 第18页 |
2-2-2 三螺旋模型结构及其核心观点 | 第18-19页 |
2-2-3 三螺旋模型在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利用方面产生和变化的步骤 | 第19-20页 |
§2-3 其他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3-1 区域竞争力理论 | 第20-21页 |
2-3-2 新增长理论 | 第21页 |
2-3-3 后发优势理论 | 第21-22页 |
2-3-4 威斯康星思想 | 第22页 |
2-3-5 博弈理论 | 第22-23页 |
§2-4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模式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2-4-1 互动模式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4-2 互动发展模式的分类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模式研究 | 第25-33页 |
§3-1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模式及评价 | 第25-30页 |
3-1-1 人才培养型互动模式 | 第25-26页 |
3-1-2 科技开发型互动模式 | 第26页 |
3-1-3 生产经营型互动模式 | 第26-28页 |
3-1-4 立体综合型互动模式 | 第28-29页 |
3-1-5 三螺旋创新型互动模式 | 第29-30页 |
§3-2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模式选择 | 第30-33页 |
3-2-1 互动主体的模式选择 | 第30页 |
3-2-2 互动发展模式选择的对策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山东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选择 | 第33-39页 |
§4-1 山东省区域经济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概况 | 第33-35页 |
4-1-1 山东省经济发展概况 | 第33-34页 |
4-1-2 山东省高等教育概况 | 第34-35页 |
§4-2 山东省高等教育呈现出的发展趋势和资源配置中的优势 | 第35-38页 |
4-2-1 山省高等教育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 第35-36页 |
4-2-2 我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优势 | 第36-38页 |
§4-3 山东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的选择 | 第38-39页 |
4-3-1 生产经营型模式是当前互动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38页 |
4-3-2 立体综合型模式是当前互动发展的有效模式 | 第38页 |
4-3-3 三螺旋创新型模式是未来互动发展的主导模式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山东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对策研究 | 第39-43页 |
§5-1 明确高校的战略定位,有的放矢地服务区域经济 | 第39页 |
§5-2 加快改革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 | 第39-40页 |
§5-3 不断地激活其办学自主适应机制,丰富高等教育模式 | 第40-41页 |
§5-4 推动高等教育产业发展 | 第41页 |
§5-5 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合作的宏观调控 | 第41页 |
§5-6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保证科技成果的转化 | 第41-42页 |
§5-7 建立政府、大学、企业三方互动的三螺旋组织模式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