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0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10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相关概念研究 | 第11-12页 |
·人文景观的分类 | 第12页 |
·人文景观特性 | 第12-13页 |
·人文景观开发建设问题及策略研究 | 第13-15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5页 |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 | 第15-17页 |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 | 第17页 |
·研究方法与架构 | 第17-20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本文的架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人文景观的内涵、特性及构成要素 | 第20-27页 |
·人文景观的内涵 | 第20-21页 |
·从文化学角度认识人文景观的特性 | 第21-25页 |
·人文景观的差异性 | 第21-23页 |
·人文景观的多元性 | 第23-24页 |
·人文景观的传承性(持续性) | 第24页 |
·人文景观的创新性 | 第24-25页 |
·人文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25-27页 |
·物质层面 | 第25-26页 |
·精神层面 | 第26页 |
·制度层面 | 第26-27页 |
第3章 人文景观传承与创新的实质与方法建构 | 第27-40页 |
·人文景观传承与创新的实质与辩证关系 | 第27-29页 |
·传承的核心与创新的本源——民族性和地域性 | 第27页 |
·传承与创新的主体 | 第27-28页 |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 第28-29页 |
·传承与创新的理论借鉴 | 第29-31页 |
·文脉与文脉主义 | 第29-30页 |
·文化生态学 | 第30页 |
·新地域主义 | 第30-31页 |
·传承与创新的方法构建 | 第31-40页 |
·思想基础 | 第31-32页 |
·基本途径 | 第32-33页 |
·模式构建 | 第33-34页 |
·城市设计手法探讨 | 第34-40页 |
第4章 枣庄市人文景观要素现状及特色 | 第40-55页 |
·枣庄现状人文景观要素 | 第41-43页 |
·枣庄市人文景观类型与特色 | 第43-55页 |
·底蕴丰厚的古老文化 | 第43-45页 |
·颇具魅力的运河文化 | 第45-47页 |
·影响深远的工业文化 | 第47-49页 |
·慷慨激昂的抗战文化 | 第49-51页 |
·叹为观止的冠世榴园 | 第51-52页 |
·奋发图强的现代景观 | 第52-53页 |
·风俗民情 | 第53-55页 |
第5章 人文景观在枣庄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及根源 | 第55-69页 |
·人文景观物质表象问题的呈现 | 第55-64页 |
·旧城改造中城市记忆的丢失 | 第55-60页 |
·新城建设中城市文化的断层 | 第60-64页 |
·问题背后的根源 | 第64-69页 |
·精神层面——生态危机的价值观 | 第64-66页 |
·物质层面——城市设计的问题 | 第66-67页 |
·制度层面——政策措施的滞后与缺失 | 第67-69页 |
第6章 枣庄城市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创新对策 | 第69-113页 |
·精神层面——整合枣庄核心人文要素,构建城市理念 | 第69-76页 |
·核心人文要素离析、整合、提升与运用 | 第69-73页 |
·枣庄城市理念构建 | 第73-76页 |
·物质层面——构建人文景观空间格局,研究物质景观特色建设策略 | 第76-104页 |
·景观格局建构 | 第76-85页 |
·城市细部——提升人文景观品质 | 第85-90页 |
·各类人文景观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策略 | 第90-104页 |
·制度层面——完善相应政策法规及城市营销策略 | 第104-113页 |
·围绕传承与创新主体的制度策略 | 第104-108页 |
·保障传承机制健康运营的制度策略 | 第108-11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3-115页 |
·从文化学角度认识人文景观的特性 | 第113页 |
·总结人文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113-114页 |
·建构城市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创新的方法 | 第114页 |
·分析枣庄城市人文景观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根源 | 第114页 |
·探讨枣庄城市人文景观传承与创新对策 | 第114-115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5-117页 |
·人文景观纵向传承与创新的技术手段的研究 | 第115-116页 |
·人文景观横向传承与创新的技术手段研究 | 第116页 |
·其他文化对人文景观传承与创新的影响研究 | 第116页 |
·人文景观传承与创新方法的实证研究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附录 | 第123-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