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和谐视野下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序言第9-11页
第一章 刑事和解的内涵及理论基础第11-17页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及特点第11页
 二、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1-14页
  (一) 刑事和解与“私了”第11-12页
  (二) 刑事和解与自诉案件的调解第12页
  (三) 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第12-13页
  (四) 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第13-14页
 三、刑事和解的相关理论第14-17页
  (一) 平衡理论第14页
  (二) 叙说理论第14-15页
  (三) 恢复正义理论第15页
  (四) 刑事契约理论第15-17页
第二章 刑事和解缘起背景及实践发展第17-23页
 一、产生背景第17-19页
  (一) 被害人犯罪学与被害人保护运动的兴起第17-18页
  (二) 传统的监禁矫正模式的失败及犯罪人复归思想的发展第18-19页
  (三) 利益恢复理论的兴起第19页
  (四) 对少年矫正制度的有益探索第19页
 二、世界各国的具体实践第19-23页
  (一) 新西兰刑事和解制度第20页
  (二) 英国刑事和解制度第20-21页
  (三) 德国刑事和解制度第21-23页
第三章 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与隐忧第23-30页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第23-25页
  (一) 公正价值第23-24页
  (二) 效率价值第24-25页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隐忧第25-30页
  (一) 对刑法三大基本原则的违反第26页
  (二) 削弱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第26-27页
  (三) 可能异化为司法腐败的工具第27页
  (四) 当事人滥用权利的道德危机第27-28页
  (五) 可能导致国家责任的让位第28-30页
第四章 刑事和解本土化的正当性及其危机第30-42页
 一、我国刑事和解的司法现状第30-36页
  (一) 被害人与加害人自行和解模式(海淀模式)第30-31页
  (二) 司法调解模式(烟台模式)第31-33页
  (三) 委托调解模式(杨浦模式)第33-36页
 二、刑事和解本土化的基础第36-38页
  (一) 传统文化基础——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第36页
  (二) 社会政策基础——和谐社会理念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第36-37页
  (三) 法律制度基础——现行刑法相似制度的规定第37-38页
  (四) 司法实践基础——轻罪和解司法实践的尝试第38页
 三、刑事和解制度本土化的障碍第38-42页
  (一) 非监禁刑立法上的缺陷第38-39页
  (二) 个人本位主义与我国传统的国家本位主义的冲突第39页
  (三)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成熟第39-40页
  (四) 刑事和解中被害人利益的司法保护问题第40-42页
第五章 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国构想第42-52页
 一、适用的案件范围第42-44页
 二、适用的前提条件第44-45页
 三、模式的选择以及适用阶段第45-46页
 四、刑事和解的程序第46-48页
  (一) 和解的提起与受理第46-47页
  (二) 达成和解协议第47页
  (三) 和解协议生效第47-48页
 五、配套措施的改革第48-52页
  (一) 建立专业的刑事和解调解机构第48-49页
  (二) 健全和完善刑事和解监督制度第49-50页
  (三) 有条件适用和解暂缓起诉制度第50页
  (四) 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被害人精神权益保障及救济制度研究
下一篇: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制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