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序言 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历程和中国路径 | 第7-11页 |
一、我国现行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制度缺陷分析 | 第11-15页 |
(一) 违反了公平正义原则 | 第11-12页 |
(二) 不利于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 第12-13页 |
(三) 破坏了国家法制的内在统一性,造成了严重的法律冲突 | 第13-14页 |
1、刑事法律与民事法律之间的冲突 | 第13页 |
2、司法解释与法律之间的冲突 | 第13-14页 |
(四) 违背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原意,降低了诉讼效率 | 第14-15页 |
二、创建被害人精神权益保护制度的依据 | 第15-19页 |
(一) 道义依据 | 第15-16页 |
(二) 社会现实依据 | 第16页 |
(三) 法理依据 | 第16-17页 |
(四) 法律依据 | 第17-19页 |
三、刑事被害人精神权益保护制度的实证分析 | 第19-23页 |
(一) 三则不同理念主导的判例 | 第19-20页 |
(二) 几点简单的评析 | 第20-23页 |
四、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权益保护制度的个人模式构建 | 第23-28页 |
(一) 制定独立的《刑事被害人保护法》 | 第23页 |
(二) 保障刑事被害人在刑罚执行阶段的参与权 | 第23-24页 |
(三)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建立并完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24-28页 |
1、刑事案件中精神损害概念的界定 | 第25页 |
(1) 行为人的侵害行为必须是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 | 第25页 |
(2) 要有精神损害的事实,这是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 | 第25页 |
(3) 犯罪行为与精神损害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 第25页 |
2、刑事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 | 第25-26页 |
(1) 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 第25页 |
(2) 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 第25-26页 |
3、明确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范围 | 第26-27页 |
4、明确刑事精神损害赔偿主体 | 第27页 |
5、明确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金额 | 第27-28页 |
五、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权益保护制度的社会模式构建 | 第28-33页 |
(一) 确立国家适当救助制度 | 第28页 |
(二) 建立完善刑事被害人人权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28-33页 |
1.建立刑事被害人援助机构 | 第29-33页 |
2.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 第29-30页 |
3.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 | 第30-31页 |
4.提供有效的经济援助 | 第31页 |
5、防止再度受害的保障 | 第31-32页 |
6. 尊重被害人的人格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