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研究课题产生的背景 | 第10-14页 |
·更新发展中的泛问题 | 第10-12页 |
·世界遗产与世间遗产 | 第12-13页 |
·多元化的历史街区与片面的更新发展手段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与启示 | 第14-17页 |
·历史街区更新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从共生思想角度的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启示 | 第16-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历史街区的多元化概念 | 第17-18页 |
·“共生”的概念缘起 | 第18-19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历史街区更新发展过程综述 | 第27-53页 |
·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现行法规 | 第28-31页 |
·历史街区的特殊属性 | 第28-30页 |
·历史街区更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发展 | 第30-31页 |
·国际相关理论及实践的演变发展 | 第31-33页 |
·更新概念的形成 | 第31-32页 |
·由部分到整体的更新概念转化 | 第32-33页 |
·由静态到动态的更新概念转化 | 第33页 |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的演变发展 | 第33-51页 |
·相关理论向“重构同心”的更新模式转变 | 第33-35页 |
·国内现有的各种历史街区更新案例的批判研究 | 第35-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历史街区更新领域的共生思想解析及更新模式初探 | 第53-73页 |
·何为“共生” | 第54-55页 |
·源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概述 | 第54页 |
·源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概述 | 第54-55页 |
·源于规划和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概述 | 第55页 |
·共生建筑论 | 第55-60页 |
·“共生城市”理论的解读 | 第56-57页 |
·“中间领域”理论的解读 | 第57-58页 |
·“圣域”理论的解读 | 第58-60页 |
·共生思想对历史街区更新发展研究的启示 | 第60-65页 |
·对本课题中“共生”涵义的解读 | 第60-61页 |
·共生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更新发展研究 | 第61-62页 |
·共生视角下的可持续街区基本内涵 | 第62-64页 |
·共生思想对于历史街区更新发展的意义 | 第64-65页 |
·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 第65-71页 |
·策略研究体系的整体建构特点 | 第65-66页 |
·角度一:基于街区更新发展的整体开放型需求 | 第66-68页 |
·角度二:基于街区更新发展的客观本体型需求 | 第68-69页 |
·角度三:基于街区更新发展的人文品质型需求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历史街区更新发展的共生研究策略 | 第73-103页 |
·背景探究及思路建构 | 第74-75页 |
·本章研究的共生启示 | 第74页 |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74-75页 |
·基于整体开放型需求:街区——城市环境共生策略 | 第75-83页 |
·建立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历史街区开发策略 | 第75-78页 |
·建立深化街区—城市共生联系的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策略 | 第78-80页 |
·建立推进街区资源共享的历史街区空间布局策略 | 第80-83页 |
·基于客观本体型需求:时间——空间多维共生策略 | 第83-92页 |
·建构与时间共生的柔性工作机制 | 第83-84页 |
·建构街区空间实践与空间属性的理论认知 | 第84-87页 |
·建构与自然共生的街区——庭院的空间体系 | 第87-92页 |
·基于人文品质型需求:文化——社会资源共生策略 | 第92-101页 |
·建构与地域特色共生的街区文化环境 | 第93-95页 |
·建构与时代人文精神共生的社会生活环境 | 第95-98页 |
·建构与产业金融链条相融合的经济环境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历史街区更新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初探 | 第103-109页 |
·关于评价模式 | 第104-105页 |
·借鉴使用后评价的基本模式 | 第104页 |
·评价流程的确立 | 第104-105页 |
·关于评价体系 | 第105-108页 |
·评价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 第105页 |
·评价体系形成及相关问题论述 | 第105-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结论 | 第109-112页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