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相邻关系制度概述 | 第13-18页 |
一、相邻关系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二、相邻关系制度的演变历程 | 第14-15页 |
(一) 私法调整的相邻关系 | 第14页 |
(二) 私法和公法共同调整的相邻关系 | 第14-15页 |
(三) 私法、公法及自律法共同调整的相邻关系 | 第15页 |
三、相邻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 第15-17页 |
(一) 相邻关系的性质 | 第15页 |
(二) 相邻关系的法律特征 | 第15-17页 |
四、相邻关系的内容 | 第17-18页 |
(一) 相邻防免关系 | 第17页 |
(二) 相邻利用关系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环境权的基本理论 | 第18-25页 |
一、环境权的产生与含义 | 第18-19页 |
(一) 环境权的产生 | 第18页 |
(二) 环境权的概念和内容 | 第18-19页 |
二、环境权私法保护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一) 环境权的宪法保护 | 第19-20页 |
(二) 环境权的公私法保护之比较 | 第20-21页 |
三、环境权私法保护的可能性 | 第21-25页 |
(一) 环境物权 | 第21-23页 |
(二) 环境人格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环境相邻关系制度 | 第25-33页 |
一、环境相邻关系的含义 | 第25-26页 |
(一) 相邻环境物权 | 第25页 |
(二) 相邻环境人格权 | 第25-26页 |
二、环境相邻关系的特点 | 第26-29页 |
(一) 相邻范围扩大 | 第26页 |
(二) 权利性质的转变 | 第26-27页 |
(三) 内容更趋广泛 | 第27页 |
(四) 客体具有生态性 | 第27页 |
(五) 利益更加多元化 | 第27-28页 |
(六) 权利的复合性 | 第28页 |
(七) 保护范围扩展至精神利益 | 第28页 |
(八) 体现了更为深刻而复杂的利益衡量要求 | 第28-29页 |
三、环境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 | 第29-33页 |
(一) 相邻环境人格权与人格权 | 第29-30页 |
(二) 环境相邻侵权与一般环境侵权 | 第30-31页 |
(三) 环境相邻关系中的请求权聚合与竞合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域外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考察 | 第33-39页 |
一、大陆法系环境相邻关系制度 | 第33-35页 |
(一) 德国法和瑞士法 | 第33-34页 |
(二) 法国法 | 第34页 |
(三) 日本法 | 第34-35页 |
二、英美法系环境相邻关系制度 | 第35-36页 |
三、各国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36-39页 |
(一) 对相邻环境侵害采用物权或侵权制度调整的“两分法”格局明显 | 第36-37页 |
(二) 环境相邻关系制度均具有浓重的“利益衡量”色彩 | 第37页 |
(三) 在环境相邻关系的立法、司法活动中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对环境权益的关注和倾斜 | 第37-38页 |
(四) 强调公私法在共同调整相邻环境关系中的沟通协调与发挥合力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我国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完善 | 第39-47页 |
一、我国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9-40页 |
(一) 《民法通则》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 | 第39页 |
(二) 《民法通则》关于环境污染侵权的规定 | 第39页 |
(三) 《物权法》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 | 第39-40页 |
二、我国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立法反思 | 第40-42页 |
(一) 对环境相邻关系客体认识不清导致法律适用中的制度错位 | 第40-41页 |
(二) 环境侵权法的粗疏与僵化导致环境相邻关系的调整乏力 | 第41-42页 |
三、完善我国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42-47页 |
(一) 在人格权法中创设环境人格权法律制度 | 第42-44页 |
(二) 细化和柔化环境侵权法律制度 | 第44-45页 |
(三) 传统邻地利用关系制度的生态化修正 | 第45-46页 |
(四) 注重发挥公法调整环境相邻关系的积极作用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